

成飛集團,這可是咱們國家生產殲20的骨幹企業啊,技術牛逼,規模龐大,結果被中航電測這麼個看起來不起眼的上市公司以174億的價格全資收購了。表面上看,這不就是典型的螞蟻吞大象嗎?中航電測的市值才60來億,怎麼就把資產上千億的成飛給喫下了?但仔細一扒,你會發現這背後沒啥陰謀詭計,就是國企內部的一場資源整合,目的挺務實的,就是爲了讓成飛能更好地融到錢,繼續搞研發,保障國防安全。

先說說成飛集團是幹啥的吧。成飛全稱成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成立於1958年,是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旗下的核心企業,主要負責航空武器裝備的研製和生產。它的拳頭產品就是殲20,這款五代隱身戰機是咱們國家空軍的主力,具備超強的中遠程制空和對地打擊能力。從2011年首飛到現在,殲20已經批量裝備部隊,技術上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在國際上也屬於頂尖水平。除了殲20,成飛還生產過殲10系列、殲5、殲7等機型,基本上是我國戰鬥機研發的領頭羊。成飛的資產總額超過1200億,2022年營收672億,淨利潤13億左右,這樣的體量,在軍工領域絕對是大哥級別的。

再看看收購方中航電測,這家公司成立於2000年,主營業務是機載設備,比如傳感器、電阻器、測試儀器啥的,雖然在業內有點影響力,但跟成飛比起來,確實小巫見大巫。它的市值在收購前也就60億左右,營收規模也遠不如成飛。2023年1月11日,中航電測發佈公告,計劃發行股份購買成飛集團100%股權,交易價格定在174.39億。這消息一出,股市直接炸了,中航電測的股價連續漲停,累計漲幅好大一截。爲什麼價格只有174億?這裏得說明白,成飛的評估值是240億,但扣除了國有獨享資本公積65億後,纔是這個交易價。評估基準日是2023年1月31日,用資產基礎法算出來的,符合國企資產轉讓的規矩。

很多人一看這價格,就覺得是不是賤賣了,國有資產流失啥的。但其實,這倆公司頭頂上有個共同的老闆——中國航空工業集團。航空工業集團是央企,掌控着全國航空製造業的大半壁江山。成飛和中航電測都是它的子公司,這次收購本質上是集團內部的左手倒右手,沒錢從國家兜裏流出去。航空工業集團持有中航電測的股份,通過發行新股把成飛注入上市公司,集團的持股比例反而增加了,從原來的間接控制變成直接控股。整個過程沒涉及現金支付,全是股份交換,所以不存在資產流失的風險。監管部門也層層把關,深交所和證監會都審覈通過了。

交易過程挺漫長的,從2023年7月26日披露詳細報告書開始,到2024年7月11日併購重組委審議通過,再到8月6日證監會同意註冊,花了差不多一年半。中間還因爲審計機構問題中止過審覈,2024年5月27日停,6月26日恢復。終於在2025年1月7日完成股權過戶,成飛正式成爲中航電測的全資子公司。緊接着,2月14日公司公告更名爲中航成飛,證券代碼從300114換成302132,2月17日開市就用新名字了。這下,成飛的資產直接上了A股平臺,相當於借殼上市成功。

爲什麼非要這麼折騰呢?用意其實挺簡單的,就是爲了融資。軍工企業不像民企那麼靈活,成飛雖然技術強,但利潤率不高。殲20單價上億,但研發成本巨大,前期投入的錢海了去了,加上軍品定價受控,賺的錢剛夠保本。成飛2022年的淨利潤率才2%左右,如果不上市,資金來源主要靠國家撥款和銀行貸款,研發新機型容易卡殼。現在借中航電測這個殼上了市,就能從資本市場吸錢,發行債券、增發股份啥的都方便。上市後,成飛能整合更多資源,推動六代機啥的研發。航空工業集團的意圖很清楚,就是通過證券化提升效率,讓軍工資產更市場化運作。

從數據上看,這步棋走對了。重組後,中航成飛的總資產跳到1256億,營收規模擴大45倍。2025年3月27日發佈的2024年年報顯示,原中航電測營收17.8億,淨利潤1.12億,同比增長都不錯。更重要的是,2025年營收預計超800億,這得益於成飛的注入。產業協同也出來了,中航電測的傳感器業務正好配套成飛的飛機制造,供應鏈更緊湊。整個軍工板塊受益,類似中航沈飛重組後市值過千億,中航成飛也有這個潛力。
再說說對國防的影響。殲20是咱們空軍的核心裝備,成飛的穩定直接關乎國家安全。外部環境複雜,美國還在推F-35、F-22的升級版,咱們不能落後。上市能帶來資金保障,加速技術迭代。舉個例子,以前軍工企業資金短缺,研發進度慢,現在有資本市場兜底,就能集中精力搞創新。國際上,波音、洛克希德馬丁這些巨頭都靠上市融資,中國軍工也要跟上節奏。不是說有錢就萬能,但沒錢確實寸步難行。

當然,有人擔心上市後會不會商業化過頭,影響軍品質量。但國企屬性沒變,航空工業集團還是大股東,決策權牢牢在手裏。監管也嚴,軍工企業的信息披露有保密要求,不會泄露核心技術。相反,這能吸引更多人才和合作夥伴,推動產業鏈升級。看看北斗、天宮空間站,都是自主研發出來的,軍工上市也能走這條路。

總的來說,這場收購不是啥陰謀,而是國企改革的實招。螞蟻吞大象的表象下,是大象借螞蟻的殼上岸。成飛的未來更穩了,殲20的生產線會繼續轟鳴,六代機研發也會提速。普通人看熱鬧,內行看門道,這事兒對航空工業是利好,對國家實力是加分。希望更多軍工企業走這條路,讓咱們的國防科技越來越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