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有沒有想過,爲什麼一場發生在中東沙漠裏的衝突,會讓遠在東方的中國悄然受益?咱們一起來想想,海灣戰爭那會兒,美國帶着一堆盟友,花了40天時間,扔進去150萬軍隊,上千億美元,結果呢?伊拉克被打得一敗塗地,可中國啥也沒幹,卻從中吸取了寶貴教訓,推動了自己的軍隊變革。這事兒聽起來挺諷刺的吧?咱們一步步來拆解,看看背後的邏輯是什麼樣的。

先說說這場戰爭的起因。伊拉克在1980年代打了八年兩伊戰爭,欠了一屁股債,經濟快崩了。薩達姆當時掌權,他覺得科威特石油多,又是鄰國,乾脆吞併了事。1990年8月2日,伊拉克軍隊直接開進去,很快就控制了科威特全境。這下子戳到了美國的痛點,因爲科威特是石油大戶,美國和西方國家在那兒有大筆投資。要是讓伊拉克霸佔了,全球油價得亂套,西方經濟會受重創。聯合國馬上通過決議,譴責入侵,要求伊拉克撤軍,還搞了經濟制裁。可薩達姆不理,態度強硬,說科威特本來就是伊拉克的領土。

美國一看談判沒戲,就拉着盟友組團。聯合國安理會通過678號決議,授權用武力解決問題。從1990年8月開始,美國主導的“沙漠盾牌”行動,把部隊源源不斷運到沙特阿拉伯。聯盟總兵力接近100萬,伊拉克那邊也有50多萬在科威特,總投入軍隊加起來差不多150萬。1991年1月17日,空中打擊開始了,叫“沙漠風暴”行動。聯盟飛機出動10萬多架次,扔了8萬多噸炸彈,先用電子戰干擾伊拉克的雷達和通信,然後轟炸指揮中心、機場、坦克陣地。伊拉克軍隊裝備落後,基本沒還手之力,只能被動挨打。

地面戰從2月24日打響,到2月28日就結束了,整場戰爭從空中打擊算起,持續了42天左右。聯盟用坦克和步兵推進,伊拉克部隊潰敗,很多人投降或逃跑。戰果是聯盟解放了科威特,伊拉克損失慘重,死了2萬到5萬人,傷了7萬多,丟了3000多輛坦克。聯盟這邊陣亡不到300人,美國死了148人。經濟上,美國國會算過,戰爭成本611億美元,盟友攤了540億,總開支上千億。伊拉克那邊直接損失1900億,還不算後續制裁和重建。

現在想想,這場戰爭對全球軍事有啥影響?美國展示了高科技打仗的威力,激光制導炸彈、隱形飛機、衛星情報,這些讓傳統軍隊看起來像過時貨。伊拉克有數量優勢,但通信癱瘓,指揮亂套,就被碾壓了。這事兒讓很多國家警醒,尤其是中國。當時中國軍隊還停留在人海戰術和老式裝備上,強調步兵和炮火覆蓋,跟伊拉克有點像。戰爭一打,中國軍方高層看傻了,以前以爲美軍會像越南那樣陷泥潭,結果人家用信息戰和空軍就把對手打蒙了。

中國怎麼受益的?不是撿了便宜,而是學到了教訓。1991年後,中國開始反思國防策略。以前重點是陸軍和數量,現在轉向電子戰、信息戰和空軍現代化。舉例說,中國從俄羅斯引進了蘇-27戰鬥機,1992年首批到貨,後來還拿到了生產許可,自己造殲-11。空軍力量一下子上臺階。海軍也學美國,建驅逐艦和護衛艦,慢慢搞航母編隊。陸軍成立了信息化部隊,用無人機和衛星輔助。到了2000年代,中國研製出殲-20隱形戰機,軍事實力排世界前列。這些變革,直接源於海灣戰爭的衝擊。要是沒有那場戰爭,中國可能還走老路,現在的國防水平說不定差遠了。

再想想薩達姆這個人。他1937年生在伊拉克農村,早年家窮,父親沒了,繼父對他不好。十幾歲去巴格達投靠舅舅,舅舅是復興黨的人,他就沾上政治。1957年入黨,1959年參與刺殺總理,失敗後逃到埃及,上大學學法律。1963年復興黨上臺,他回國幹情報。1968年又政變,他當副總統,1979年逼總統下臺,自己上位。薩達姆統治時,用石油錢擴軍,1980年打伊朗,欠債越來越多。1990年侵科威特,本想解決經濟問題,結果引來大戰。戰後他還撐了十幾年,但制裁讓伊拉克窮困,國內起義不斷,他派軍隊鎮壓。

2003年,美國又打伊拉克,說有大規模殺傷武器。3月20日開戰,4月9日巴格達陷落。薩達姆逃了幾個月,12月13日在老家附近地洞被抓。2006年伊拉克法庭判他死刑,12月30日絞死。薩達姆的結局挺慘的,從獨裁者到階下囚,權力沒了啥都沒了。

回過頭看,這場戰爭不光是中東的事。它改變了全球格局,美國成了單極霸主,但也埋下隱患,像伊拉克後續亂局。中國從中看到差距,埋頭髮展,現在軍力雖不如美國,但至少是世界第三。想想看,如果中國沒學到這些,會不會還落後?戰爭總有贏家輸家,可有時受益者是旁觀者。這事兒告訴我們,歷史轉折往往在意外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