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都知道,國際形勢這幾年越來越複雜,尤其是亞洲這邊,各種摩擦不斷冒頭。日本媒體《日經亞洲》在2022年8月發過一篇報道,標題挺聳人的,說中國周邊有六個地方可能隨時變成戰場,形成一種包圍態勢。
最有意思的是,他們覺得臺海雖然鬧得沸沸揚揚,但未必是最先出事的那個。這篇文章一出,就在網上傳開了,到2025年還被各種平臺轉載討論。
話說回來,日本媒體這麼寫,肯定有他們的角度,但咱們得結合事實來看看,這六個點到底是怎麼回事,爲什麼說臺海不是頭一個,以及到現在2025年7月,這些事態有沒有新變化。

先說說這個報道的背景。《日經亞洲》是日本經濟新聞社的刊物,專注亞洲經濟和地緣政治,影響力不小。
2022年那會兒,俄烏衝突剛打起來,全球供應鏈亂套,美國又在印太地區拉幫結派,日本自己也跟着加強軍備。
報道里列的六個潛在戰爭點,包括臺海、南海、中印邊境、東海釣魚島、朝鮮半島,還有中俄遠東地區。這些地方大多是歷史遺留問題,加上大國博弈,確實容易擦槍走火。
但報道強調,冷戰結束後的舊矛盾沒徹底解決,現在大國競爭加劇,這些點隨時可能升級。爲什麼說臺海不是最先爆發的?因爲臺海牽扯中美直接對抗,經濟代價太大,雙方都得掂量掂量,而其他地方的門檻低一些,局部衝突更容易先起。
拿中印邊境來說,這是報道里提到的一個高風險區。
中印兩國邊境線長達3000多公里,很多段沒正式劃定,從1962年那場短暫戰爭後,就一直有爭端。
2020年6月,加勒萬河谷發生過士兵間的肢體衝突,導致雙方都有傷亡。
此後,印度那邊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中國也相應部署部隊。
到2022年,雙方舉行過多輪軍長級會談,試圖緩和。報道認爲,這個地方最容易先爆發,因爲它是陸地邊境,巡邏隊碰面機會多,一不小心就升級。進入2023年,談判繼續,雙方同意在一些點上撤軍,設立緩衝區。
2024年10月,中印達成新的巡邏協議,避免重疊巡邏。到2025年上半年,印度智庫報告顯示,邊境貿易有所恢復,但基礎設施競爭還在繼續。印度總理莫迪在2025年的一次講話中提到,要加強邊境安全,但沒提武力對抗。中國外交部則強調,通過對話解決是主流。總體看,這個點風險還在,但外交渠道在運作,短期內大規模戰爭概率不高。

再來看朝鮮半島,這也是報道里一個重點。朝鮮半島的分裂是冷戰產物,1950-1953年的朝鮮戰爭後,就簽了停戰協定,但沒和平條約。
北朝鮮發展核武器,從2006年第一次核試驗開始,就讓局勢緊張。報道說,如果北朝鮮繼續導彈試射,或者韓國和美國聯合軍演升級,這裏可能先打起來,因爲涉及核擴散,門檻不高。2022年,北朝鮮試射了多枚導彈,韓國新總統尹錫悅上臺後,加強與美國的聯盟。2023年,三方峯會多了起來,美國、日本、韓國搞“印太戰略”框架。
2024年,北朝鮮宣佈廢棄南北協議,邊境炮擊演習增加,但沒實際開火。到2025年6月,韓國推動新對話,北朝鮮回應了部分經濟合作提議。
俄羅斯和北朝鮮在2024年簽了新條約,增加了變量。中國一直主張半島無核化,通過六方會談機制推動和平。話說,這個地方最麻煩的是外部勢力介入,如果美國繼續軍演,北朝鮮反應過激,就容易失控。但到現在,外交努力還在,戰爭沒那麼快。

印巴克什米爾地區,有些版本的報道也包括在內,雖然不是直接與中國接壤,但影響波及中亞。印巴從1947年分治起,就爲克什米爾打過三次戰爭。
2019年2月,印度空軍越線轟炸巴基斯坦目標,巴方擊落印度戰機,差點升級。
報道認爲,如果印巴再起衝突,中國作爲巴基斯坦盟友,可能被捲入,尤其在中巴經濟走廊項目上。2022年,零星交火還在,聯合國觀察員在監督。
2023年,印巴同意加強停火機制,交換情報。到2024年,印度廢除克什米爾特殊地位五週年,巴基斯坦抗議但沒軍事行動。2025年上半年,雙方通過上海合作組織討論反恐合作。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經濟聯繫在增加,貿易額從2023年的低點回升。中國在中亞的投資項目繼續推進,沒受太大影響。這個點風險在於恐怖組織攪局,但大國都不想它擴大化。
臺海當然是重頭戲,但報道說它不是最先的。臺灣問題源於1949年內戰,中國大陸視臺灣爲領土一部分,美國從1979年《臺灣關係法》起提供武器。
2022年,中國軍機繞臺次數多,美國衆議長訪臺加劇緊張。報道分析,臺海戰爭代價高,因全球芯片供應鏈依賴臺灣。
2024年1月臺灣大選,中國回應以經濟措施爲主,沒大規模軍演。到2025年5月,臺灣進行防禦演練,但中國飛機活動頻率降了點。
兩岸航班在2025年增加,經濟往來恢復。爲什麼不是先爆發?因爲核大國直接對峙,門檻最高,雙方都留有餘地。美國智庫CSIS在2023年兵推報告說,如果打起來,美國損失慘重。所以,外交斡旋空間大。

南海爭端涉及多個國家,中國主張九段線,菲律賓、越南等有重疊聲索。2016年南海仲裁案判中國不利,但中國不承認。報道說,這裏船隻碰撞多,容易先起小規模衝突。2022年,菲律賓運建材到仁愛礁,中國海警圍堵。美國海軍自由航行行動增加。2023年,水炮事件發生,但沒升級。2024年,中國和東盟草簽南海行爲準則,菲律賓新總統調整對華政策。到2025年5月,菲律賓船隻側撞事件後,雙方同意聯合巡邏。漁民捕撈恢復,美國基地計劃推進但慢。中國在島礁建設繼續,但強調民用。風險在於資源爭奪,但多邊機制在緩解。
東海釣魚島,日本叫尖閣諸島,從1970年代起爭端。2012年日本“國有化”後,中國巡航常態化。報道認爲,日本排放核處理水後,貿易摩擦加劇,可能升級。2023年,日本開始排放,中國禁進口水產品。2024年,中國船隻停留時間長,日本抗議。2025年3月,中國勘測海底,日本建新平臺。到2025年6月,雙邊會談恢復,漁船避免對抗。日本媒體常炒作,但實際碰撞少。兩國經濟聯繫緊,戰爭代價大。

中俄遠東,有些報道提到歷史領土問題,如外東北,但中俄2001年籤友好條約,邊境劃定。報道說,如果普京後時代,新領導人翻舊賬,可能有摩擦。但2022年後,中俄合作加強,2024年普京訪華,經濟貿易額破紀錄。到2025年,俄羅斯遠東開發項目多,中國投資增加。風險低,因爲雙方戰略伙伴。

綜合看,這些點大多是歷史問題加外部干預。日媒這麼說,有渲染意味,日本自己軍費在2023年破紀錄,2025年繼續增。爲什麼臺海不是先?因爲它全球影響最大,門檻高,其他地方局部性強。但到2025年7月,這些地方都沒打起來,外交在起作用。中國推動“一帶一路”,經濟聯繫拉近鄰國。美國印太戰略在拉攏,但沒成功點火。長遠說,和平發展是主流,誰都不想真打。俄羅斯遠東合作深化,中印貿易回暖,南海準則推進。報道提醒風險,但也暴露日媒偏見,日本自己是美國盟友,常炒中國威脅。實際,中國軍力增強是防禦性,2024年國防預算增長7.2%,但人均低。全球看,亞洲經濟增長快,戰爭會毀掉。想想看,如果這些點真爆,供應鏈斷,油價飆,百姓日子難過。所以,各國都在談,少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