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執意選擇“過境”美國,不僅讓中美臺三方神經緊繃,更讓島內政治瞬間升溫。美國務院罕見打破慣例,提前回應並刻意迴避賴清德的名字,僅以“旅客”代稱。
一句模糊的措辭表達刺入島內政壇,令其倍感刺眼。

賴清德的“過境”計劃原本設定低調進行,但隨着媒體密集爆料、外交交鋒升級,他的行蹤反而被推至聚光燈下。
究竟是誰在背後推動?美方爲何“冷處理”?島內爲何愈發敏感?
賴清德的行程在7月14日由臺外事部門首次宣佈,表面上是訪問巴拉圭、伯利茲、危地馬拉三國,實則重點卻落在往返途中“過境”美國的安排上。紐約、達拉斯兩個城市,成爲這次風波的起點與終點。

7月15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做出強硬回應,明確反對賴清德任何形式的“竄美”,強調一箇中國原則是國際共識,呼籲美方不要釋放錯誤信號。
他用詞嚴厲,直指美臺之間任何官方往來都將破壞臺海和平穩定。緊隨其後,7月16日,國臺辦發言人陳斌華也表達立場,稱賴清德“倚美謀獨”的圖謀註定失敗,並警告拉美國家不要爲“臺獨”提供舞臺。

這邊中方嚴正表態,那邊美國卻選擇了不同以往的回應方式。7月17日,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布魯斯在未被正式提問前,主動回應過境話題,卻刻意不提賴清德名字,僅用“旅客”一詞帶過。
他說,這是“出於便利、安全與尊嚴考慮的過境”,但這一措辭在島內傳開後,引起軒然大波。民進黨內部有人私下抱怨,美方此舉形同“冷處理”,甚至將賴清德當作普通乘客看待,毫無政治禮遇。

媒體隨即展開解讀,認爲美國此番刻意降溫,是爲了避免影響中美關係,尤其是特朗普政府正籌劃年內訪華行程,臺灣顯然不能成爲絆腳石。
賴清德的“過境秀”在這種背景下顯得格外尷尬。一方面民進黨試圖藉此提升國際聲量,營造“對美友好”的外交氛圍;另一方面,美方卻處處設限,生怕點燃臺海火藥桶。
7月18日,蕭美琴公開發表和平承諾,強調臺灣不會主動挑釁,並希望緩解中方可能的反制。她還特意指出,臺灣對大陸的經濟發展“有貢獻”,這一說法被外界解讀爲“軟化口風”,也被綠營部分人士視爲“低頭示弱”。此舉雖有安撫之意,但對島內深綠支持者而言,卻是一記難堪的耳光。

更具諷刺意味的是,賴清德原本打算“低調處理”外訪計劃,結果卻被藍營率先曝光。聯合報與聯合新聞網連續幾天密集報道,揭示民進黨內部存在信息泄露,甚至懷疑有“內鬼”從中作梗。
島內政壇因此陷入新一輪權力鬥爭,罷免與反罷免的攻防戰在7月底全面展開。民進黨本打算借“過境外交”轉移島內焦點,卻反被反噬。
與此同時,島內民衆對於“金援外交”的質疑聲持續升高。媒體爆料稱,爲換取美方“過境禮遇”,臺灣可能以主權基金形式購買美債,採購50架波音飛機,並對美豬、美牛進一步開放進口。
此外,投資阿拉斯加天然氣管道、繼續臺積電赴美擴廠等計劃也在臺面下祕密籌劃。這些鉅額資金的流向與目的,成爲島內輿論的攻擊焦點。

有人批評賴清德爲了一場“政治秀”,不惜砸下百億美元“過路費”,換來的卻是一句“旅客”的冷漠稱呼。這一反差讓不少民衆感到憤怒與羞辱,認爲民進黨當局一味討好美國,最終卻被當作籌碼對待。還有媒體直言,臺灣正逐步淪爲美國產品的傾銷市場,經濟自主性正被一點一滴蠶食。
更嚴重的是安全與軍事層面的警訊。7月16日,大陸海警船出現在東沙島附近海域,距離僅20海里,被解讀爲對賴清德“出島計劃”的明確警告。
而島內“漢光41號”軍演恰逢颱風來襲,政府卻堅持演習優先,導致南部水災應對不力,臺南更被批“放棄災民”。這一切使得賴清德支持度持續下滑,根據民調數據,他的滿意度比前期下跌了5.8%,陷入“死亡交叉”。

更令人玩味的是,島內政壇另一重量級人物——海軍司令唐華突然“消失”。有消息稱他曾勸賴清德不要貿然“出島”,結果疑似被邊緣化甚至調職。此事雖未官方證實,但在島內引發不小波瀾,成爲輿論關注的新焦點。
從外交角力到內部博弈,從經濟代價到輿論反彈,這場“過境風波”早已超越純粹的行程安排,而成爲一場多層次、多角度的政治試煉。
美方的“旅客”措辭不僅打破慣例,更無聲地傳遞出其真實態度:不願爲臺灣背書,卻想從中牟利。中方的多輪表態既體現原則底線,也展示了應對“謀獨挑釁”的堅定與策略。

島內政治人物在這場風暴中各自盤算,民進黨想用“外交突破”掩蓋內政困局,藍營則趁機揭露其“撒幣求榮”的真面目,民衆則在一片混亂中看清現實:美國永遠只會爲自身利益行事,不會爲臺灣承擔任何風險。
賴清德意圖通過“過境”謀求外交加分,卻沒想到被美方用一句“旅客”劃清界限,被大陸反制步步緊逼,被島內政敵揭短羞辱,最終陷入“高開低走”的困局。
這一切,不僅是一次失敗的操作,更是一記響亮的警鐘,提醒着臺灣民衆與政客:以“臺獨”之名倚美謀進,註定是一條不歸之路。
信息來源:
國臺辦回應賴清德擬“過境”美國:“倚美謀獨”註定失敗
2025-07-16 18:35·環球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