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健在的開國將帥只剩一位,102歲高齡,身體依舊健朗

由 博覽歷史 發佈於 歷史

'25-07-19

說起開國將帥,很多人立刻會想到1955年的大授銜。其實,“開國”是一個廣義的階段,不單指1955年,因爲在我軍取消軍銜制之前,還有幾位老革命在1955年之後被補授或授予了將軍軍銜。

2022年,有報道說隨着楊永松上將的逝世,開國將帥已全部離世。其實,這是很不嚴謹的。

因爲,當時在世的還有1961年授銜的張力雄少將,以及1964年授銜的王扶之、文擊和塗通今3位少將。

不過,在3年後的今天,這4位將軍中的3位也都先後逝世,健在的只剩一位102歲高齡的老將軍

那麼,這位老壽星到底是誰?

他又有着怎樣的革命傳奇呢?

紅小鬼

本文要講的這位老將軍就是王扶之少將。

老爺子出生於1923年,是開國將帥中年紀最小的。他老家是陝西綏德,也就是今天的子洲縣。

其實,老將軍的本名叫王福治,是苦孩子出身,小時候,就沒了娘,剛學會走路,就跟着爺爺喫“百家飯”,再大點,便跟着老爹背井離鄉,給地主放羊。

那時候,陝北一直流傳着“老劉”的傳說,這位“老劉”是誰呢?

那就是我黨陝甘根據地的創始人之一~大名鼎鼎的劉志丹同志。

老鄉們告訴小小年紀的王福治,這個“老劉”可是窮人的大恩人,經常帶領紅軍劫富濟貧,把地主家的地分給老百姓種。

1935年7月的一天,“老劉”帶着隊伍來到了王福治生活的村子。12歲的王福治則驚奇地發現在這支隊伍裏竟然有很多和自己差不多大的小戰士。大家扛着紅纓槍,精神抖擻,齊聲高唱革命歌曲,是威風凜凜。

一瞬間,王福治也想成爲他們中的一員。他找到一位像“長官”的紅軍,提出了自己的請求。很多年之後,老爺子都記得那位“長官”和藹地糾正他,道:“紅軍隊伍不叫‘長官’,都稱呼‘同志’。”

不久之後,王福治就成爲了紅26軍的一名紅小鬼。在登記的時候,一位有文化的張文書唸叨着王福治的名字,建議他改成“扶之”,意爲“大廈將傾,國人扶之”

也就是從那時起,王福治有了自己的新名字~王扶之。

後來,老爺子回憶起當初這段往事時,總會咧着嘴笑着說:“那時只是想喫上白麪饅頭,結果,扛了一輩子槍。”

而且,老爺子還提過剛入伍的時候,自己不理解什麼是“革命”,而真正讓他樹立起“永遠跟着黨”的信念的,其實是一次差點成爲“逃兵”的經歷。

1937 年8 月,紅軍正式改編爲八路軍。

按要求,指戰員軍帽上的紅星都要換成國民黨的“青天白日”帽徽。

對此,王扶之怎麼也不能理解,於是,就和戰友偷偷商量回到老家,投奔別的革命隊伍。

很快,這事兒讓組織科的科長知道了。這位科長把王扶之和幾名戰友叫到一起,進行了嚴厲的批評,告訴他們大敵當前,共產黨就是要團結一切力量共同抗日,成爲救國的先鋒;隊伍是改編了,但紅心不會改,紅旗還在大夥兒的心裏。

那一年,14歲的王扶之剛剛成爲後補黨員。這位科長在關鍵時刻,爲他指明瞭奮鬥的方向。晚年時,王將軍對這堂特殊的黨課仍然念念不忘。他說自己從那以後,便一直緊隨黨的旗幟,爲黨的事業奮鬥了一輩子。

而在想通之後,王扶之便迎來了自己人生中的關鍵一戰。

司機

很難想象,王扶之在14歲時便參加了那場震驚中外的平型關大戰。

1937年9月24日夜,天降暴雨,王扶之和戰友們用油布包裹着槍支彈藥,踩着小腿深的泥濘,摸黑向着陣地狂奔。很多戰友都不慎摔倒,但沒有一個人會出聲,生怕暴露了隊伍的行蹤。

9月25日一早,王扶之和戰友們忍着飢寒,趕到伏擊陣地進行隱蔽。他記得山下那條溝的地勢太險了,最窄的地方只能過一輛汽車,兩邊都是10幾丈高的懸崖,是伏擊的絕佳地點。

7點左右,鬼子兵的輜重車隊終於全部進了“口袋”。八路軍指揮員一聲令下,戰士們火力全開,把鬼子打得鬼哭狼嚎。

打到中午,八路軍大獲全勝,繳獲了鬼子1000多條步槍、20多挺機關槍,還有1門野戰炮。王扶之是測繪員,所以,他很想給部隊搞到一個鬼子的望遠鏡,結果,左臉被彈片擊中,留下了終身的傷疤。

1939年,在河北紅子殿,新4軍3師展開對日作戰。那時,王扶之已經是8旅22團的作戰參謀。在一次戰鬥中,他繳獲了一輛鬼子的自行車。此後,他沒事就練習,練到了人車一體的境界,在隊伍中傳爲了佳話。

巧的是,3師師長黃克誠是高度近視,行軍、作戰都挺麻煩,更不能騎馬。而王扶之可救了黃師長的急,當起來專職“司機”,隨時都可以用自行車馱着師長四處穿梭。

從1941年到1943年,鬼子在鹽城、阜寧地區展開“掃蕩”。而黃師長在指揮反“掃蕩”時,便經常坐在王扶之的自行車後座上,瞭解敵情,聽取戰報,並制定作戰計劃,指揮部隊。

於是乎,這自行車就成了3師的流動師部。

1943年春天,黃師長的師部只帶了1個特務營進行轉移,結果,在阜寧的黃河舊堤附近遭遇鬼子。

特務營立刻以河堤爲陣地,與鬼子展開激戰,甚至還和鬼子拼了刺刀。因爲傷亡過大,特務營的陣地已經岌岌可危。師指揮部就在200米外的蘆堡村內。危急時刻,王扶之用自行車馱上黃師長,和師部的其他同志一起轉移。

途中,黃師長在自行車上下令,調附近的8旅22團的一個營立刻前來增援特務營。

像這樣的大規模激烈戰鬥,黃師長在自行車上一共指揮了6次,徹底粉碎了鬼子企圖摧毀我華中局和新4軍軍部,以及我抗日根據地的陰謀。

1981年,副總長張愛萍將軍到新疆視察,在見到擔任烏魯木齊軍區副司令員的王扶之時,還幽默地問道:“你還記得用自行車馱黃師長的事兒嗎?那時候,3師師部可是在你的自行車上呀!”

王扶之則答道:“當然記得,您那時是我們副師長呀,跟着您和黃老,我可是學了不少好東西!”

1949 年1 月,我軍發動“平津戰役”。

當時,王扶之已經是39 軍115 師的343 團團長。他主動請纓,接受了主攻任務。

而戰鬥開始後,敵人的火力異常兇猛,343團尖刀排的戰士們在衝到城牆後,接連犧牲,紅旗是一次次倒下,戰場形勢異常嚴峻,怎麼辦?

兩個生日

眼看自己的部下一批一批倒下,王扶之血往上撞,親自抱着炸藥包,冒着敵人的槍林彈雨,飛身躍出陣地。警衛員拼死抱着他,喊道:“團長!您不能去呀!”

而王扶之怒道:“我要是死了,你當團長!”隨後,他一連炸掉敵人的3個碉堡,代價則是自己的左腿被敵人的子彈打穿。

爲了穩住軍心,鼓舞士氣,他忍痛靠在護城河邊的城牆下,繼續指揮戰鬥,直到紅旗飄揚在天津的城頭之上。

在一生戎馬中,王扶之百戰沙場,經歷過無數次衝鋒,並7次負傷,他總結出的寶貴經驗就是“要打勝仗,指揮員必須靠前”。

在抗美援朝中,王扶之率領全團入朝作戰。

在很多人的印象裏,王扶之雖然身爲猛將,但脾氣一直挺好,幾乎沒對袍澤發過脾氣,是位妥妥的“儒將”。

但唯獨在朝鮮戰場,他罵過一次部下。

1951年2 月,敵人對343 團鎮守的馬山陣地發動猛攻,2營損失慘重。無奈之下,營長只能給團部打電話,帶着哭腔求王扶之讓全營撤下來休整,要不,全營就打沒了。

可王扶之沒等他說完,就罵道:“你敢把陣地丟了,我就殺你的頭!”

這也是他在非常之時的非常之言。

最終,2營抗住了敵人16次猛攻,終於守住了陣地。多年之後,老將軍對這場戰鬥仍然記憶猶新,他說道:“大白天的,全營往下撤,不就成了美國飛機的靶子了嘛!”

不久之後,王扶之擔任了39軍115師的代師長。

1952年8 月2 日,他正在師部的防空洞裏進行經驗總結時,突遭美帝空襲。一顆炸彈直接命中洞頂,一瞬間,整個防空洞都被炸塌,王扶之和7名戰友被埋在了20多米厚的土層下。

空襲過後,救援工作立刻展開,可在挖了30多個小時後,仍然沒找到被埋的王扶之和其他戰友。最後,王扶之“犧牲”的消息彙報到了軍部。

就在大家要停止救援時,有兩隻蒼蠅從廢墟里飛了出來。這意味着下面還有空氣,很可能有人還活着!於是,官兵們繼續狂挖,終於把王扶之等人挖了出來。

而此時距離他被埋,已經足足過去了38個小時。

老人家雖然一輩子都不怕死,但對於這次經歷,還是給出了“命大”的評價。此後,王扶之每年都要過兩次生日。

晚年的時候,老將軍喜歡書法,經常會在書桌前寫下很多字,而這些字並不是詩詞,而是他一個又一個戰友的名字。每位戰友叫什麼,是哪裏人,是什麼職務,在哪犧牲,他都記得一清二楚。

有記者在採訪時,曾經問過老將軍一輩子裏什麼是最驕傲的事兒。老爺子沉思良久之後,摸着胸前的勳章,答:我沒給紅軍丟人,我也沒給國家丟人!

在此抗戰勝利80週年之際,謹以此文獻給唯一在世的開國將軍~王扶之。

素材來源:

中國共產黨新聞丨自行車上的司令部——老紅軍王扶之在黃克誠身邊的日子

澎湃新聞丨多謀善戰的勇將——王扶之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