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後就落伍?美媒:殲-35確認正式量產,但很快就會被取代?

由 軍武次位面 發佈於 熱點

'25-07-19

【軍武次位面】作者:樂樂

7月18日,美國“Military Watch”網站援引殲-35量產型資料,認爲這款隱身戰鬥機的服役,標誌着中國海軍步入隱身時代,升級爲西太對抗的絕對核心,F-35的日子從此開始就不太好過了。

▲殲-35量產確實已經成爲現實

文章認爲,殲-35最大的優勢就是性價比,因爲其絕大部分技術都是爲殲-20開發,研發成本遠低於其他五代機。這種情況其實有一個很經典的例子,在上世紀90年代,蘇-27和蘇-30的售價只有F-15的一半不到。除了當時盧布貶值,外匯緊缺的因素外,新生的俄羅斯沒有計算研發成本,只憑借製造成本來制定價格纔是關鍵。對殲-35而言,站在殲-20的肩膀上,既意味着試飛風險顯著降低,也導致先天就有經濟優勢,這與國內希望殲-35快速鋪開產能,擴充五代機裝備規模不謀而合。

▲殲-20驗證過的技術、設備,殲-35直接拿過來就能用

但作爲服役時間比殲-20晚七年的存在,殲-35本身也面臨着特殊的生存危機——正在試飛的殲-50預計2030年就要服役了,僅僅五年量產時間實在太短了。這事說到底還是中航工業前幾年的底子太薄,負擔不起同時開發兩款五代機的代價和風險(不同於美國幾家軍火公司各幹各的,殲-20發展期間得到了北方很多支持,當然殲-35後面得到的支援更多),以至於當殲-20開始小規模量產後,殲-35才正式立項。從2021年10月首飛至今不到四週年,就走到量產交付這一步,殲-35已經創下五代機最快試飛紀錄,卻仍然不足以彌補落後殲-20的時間。

▲殲-20首飛比殲-35早了十年

而國內研發六代機的速度,顯然是按照殲-20的發展進度安排——同樣在最近露面的殲-20S,量產估計會持續到2030年前後,屆時殲-36剛好成熟,兩者交接的非常圓潤。手中資源豐富的中航工業,不希望再出現兩款六代機研發間隔多年的局面,所以殲-50幾乎是與殲-36同步發展,一起露面,自然也是在2030年左右服役。屆時,殲-35雖然還有升級潛力等待挖掘,但海空軍未必願意繼續採購。用“Military Watch”網站的話來說,“殲-35很快就會被殲-50取代”。

▲哪怕殲-35是站在殲-20的肩膀上,也不可能剛量產就面面俱到

考慮到中航工業爲量產殲-35準備的奢華設施,以及殲-35優秀氣動佈局賦予的戰鬥力,這實在太浪費了。最好的解決辦法,是效仿美國F-16的發展模式,在殲-50量產後將殲-35產能專供出口——美國空軍在20多年前就停止採購F-16,但F-16的生產線至今還在運轉。前兩年F-16影響到F-35的生產效率後,洛克希德馬丁甚至不惜花大力氣將F-16V產線轉移,只因爲手中掌握了大量F-16V訂單,利潤大到不忍心放棄。

▲F-16至今還在源源不斷的生產

國內在2030年之後列裝兩款六代機基本板上釘釘,但這並不意味着會馬上對其他國家出口殲-50。畢竟現在全球裝備五代機的國家仍然是少數,就連與中國關係密切的巴基斯坦,也沒有拿到殲-35,過早出口殲-50只會浪費自己的戰略優勢。換句話說,在2030年之後,國內將形成量產殲-36和殲-50自用,殲-20逐步停產,殲-35專供出口的大致格局,直到適合出口六代機的時機到來。從這一點來說,殲-50取代殲-35並不是壞事,反而是促進國內下定決心,開啓國產戰鬥機出口狂潮的催化劑。

▲殲-10性能不俗,可惜登場時間太晚,出口成績註定有限

國內從80年代出口殲-7開始,到現在主推殲-10CE和“梟龍”,主力戰鬥機的銷售始終沒能踏入主流。這裏面有國內自己的因素,也有政治力量干擾、戰鬥機性能不佳等原因。殲-35在2025年才問世,對其後續發展雖然有些不利,但與F-35獨領風騷的時代機遇、造價低廉的經濟優勢,以及2030年放開技術管制的特殊待遇,都是其攀登國產戰鬥機出口巔峯的基石。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