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九派新聞特約評論員 舒聖祥
7月15日,遼寧朝陽凌鳳大橋附近,一個老年暴走團列隊準備出發時,與兩輛消防車和一輛救護車相遇,雙方僵持了一兩分鐘。由於暴走團始終不讓道,消防車和救護車不得已靠邊停下,讓暴走團整齊列隊先通過。
此事再次將暴走團推向輿論風口。對此,該徒步團羣主回應稱,網友看到消防救護車燈閃爍,都以爲在執行任務,但當天那些車輛屬於備勤狀態,當時也是爲了一百多位隊員的安全着想,就一分鐘,想讓隊員先過去,怕車碰到人。

圖源:大象新聞
視頻顯示,一組穿戴一致、隊形整齊的暴走團,與執行任務的消防車救護車狹路相逢。暴走團的成員們,身着統一的服裝,隊列嚴整,氣勢不凡。而消防車和救護車,只能無奈停在一邊,等待他們通過。這一幕,實在是讓人看了心裏不是滋味。
這並非暴走團首次引發爭議,近年來此類新聞可謂接連不斷。新聞中,有些暴走團喊着震耳欲聾的口號,全然不顧他人感受,甚至佔用機動車道乃至逆行,全然不顧造成的交通擁堵,既侵佔公共資源,也擾亂公共秩序。
涉事羣主聲稱“車輛未執行緊急任務”、“非緊急任務不享有優先通行權”。然而,法律條文的適用需以事實爲根基,更需以公共利益爲皈依。禮讓車燈閃爍的消防車救護車,已經成爲一種常識,而不會首先去核實一下該應急車輛到底是在執行緊急任務還是屬於備勤狀態。更何況,執勤應急車輛是否在執行緊急任務,該老年暴走團有沒有第一時間進行覈實呢?是覈實過之後才決定不禮讓,還是僅僅只是在事後以此爲由爲自己開脫?
縱觀近年新聞,暴走團他們組織性很強,統一服裝,喊着口號,舉着旗子,陣仗不小。這樣的組織形式,容易產生“人多即有理”的錯覺,進而滋生出一種集體特權錯覺,讓個體在羣體中喪失責任感。
老年暴走團是老人們追求健康幸福生活的體現,本應該是一道活力風景線。但如今,卻因爲一些不文明、不守法的行爲,淪爲公衆眼中的“路霸”,實在不應該。
一方面,城市治理需要展現更多智慧與溫度。面對老年人健身需求的現實困境,地方政府應加快規劃建設更多專用步道、社區健身場所,爲暴走團提供合法合規的活動空間,讓他們能夠安心、舒心地享受運動的快樂。但另一方面,健身場地不足,也絕非肆意侵佔公共資源、擾亂公共秩序的理由。
鍛鍊身體不是霸道的藉口,人多更不是免責護身符。爲了自身利益不惜損害公共利益,最終損害的,必將是整個社會的和諧與安寧。可考慮通過社區組織、志願者引導等方式,幫助暴走團建立內部文明規則,增強規則意識和法律意識,實現“自治”與“法治”的平衡。
當集體亢奮碾壓公共規則,當年齡成爲逃避責任的護身符,法治社會的基礎便被悄然腐蝕。暴走團與其急於開脫不如反省己身,公共輿論更應旗幟鮮明予以譴責。否則,下一次被攔停的,或許就是正在執行緊急任務的應急車輛。被耽誤的一分鐘,可能就是生死永隔。
【來源:九派新聞】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繫,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