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對14國加稅,日韓首當其衝,對華卻主動求合作,這次不談關稅

由 袁周院長 發佈於 熱點

'25-07-08

7月7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真實社交”平臺宣佈:自8月1日起,所有日韓輸美產品將面臨25%關稅壁壘。其中“25%遠低於消除貿易逆差所需水平”的表述,帶着典型的特朗普式威脅。事實上,特朗普當天共向14國發出關稅通牒:馬來西亞與哈薩克斯坦25%,南非30%,柬埔寨與泰國36%,老撾與緬甸更是高達40%。道瓊斯指數應聲下跌422點,市場用真金白銀表達了對全球貿易戰重燃的恐慌。

而東亞最大經濟體中國因此前已與美國就關稅議題暫時達成協議,因此沒有出現在這份名單中。美國財長貝森特接受CNBC採訪時表示:“我將在未來幾周與中方對口官員會面……如果中國願意,我們有可以合作的事項。”他特別強調:“我們將討論是否能夠超越貿易,進入其它的領域。”美國此番主動對華拋出“橄欖枝”,在關稅陰雲中劃出一道微妙亮色。特朗普政府對盟友的關稅打擊堪稱精確制導。日韓作爲美國第六、七大貿易伙伴,去年對美出口總額高達2800億美元,汽車、半導體、機械產品構成貿易逆差的核心。

在致兩國領導人的信件中,特朗普看似給出“出路”:只要企業赴美設廠,就能豁免關稅,且審批“只需幾周時間”。這種胡蘿蔔加大棒的策略,直指美國製造業迴流的核心訴求。東亞兩國的反應呈現耐人尋味的溫差。東京方面,首相石破茂在次日連用兩個“遺憾”表達不滿,同時強調“沒有輕易妥協”。而首爾總統府則緊急召開對策會議,產業部聲明隱含辯解意味:“新政府成立不久,本着國家利益優先原則談判,但時間有限……”

這種差異背後,是韓國新政府尚未穩固的政治基礎與日本農業利益集團的強硬立場形成的鮮明對比。中國此時卻迎來特殊窗口期。貝森特提及的“倫敦與日內瓦良好會晤”暗指關鍵轉折:6月中美代表在英國談判後,中國適度放鬆稀土出口管制,美國則解除部分芯片設計軟件以及航空發動機限制。這種以資源換技術的臨時框架,爲後續“超越貿易”的談判奠定基礎。特朗普關稅大棒的落點暴露深層威懾意圖。14國名單上,柬埔寨、孟加拉國等對美國貿易總量微乎其微,老撾輸美產品總值甚至不及美企單日營收。

但結合32%-40%的驚人稅率,這些舉措實則是向所有貿易伙伴釋放威懾信號。尤其當特朗普額外威脅“支持金磚反美政策國家將加徵10%關稅”,巴西總統盧拉當即反擊:“世界已經變了,我們不需要一個皇帝!”——全球貿易秩序在對抗中加速裂變。

而對中國採取區別對待,只因爲存在多重現實約束。那麼此次貝森特提出的在其他領域合作,指的是什麼呢?既然不提貿易,那麼美國財長本職工作範圍內能與中國談的也只有兩個領域了:

1,美債。美國纔剛剛在上週末通過了“大而美”法案,法案內容明確提出要將美國國債上限提高5萬億美元,美國很有可能希望中國在美債上繼續爲美國背書。

2,稀土出口管制。一直以來,稀土都是美國關注的焦點議題。美國製造業依賴的釹鐵硼磁鐵有75%源自中國,電動車電池關鍵礦產的進口依存度超50%。當貝森特抱怨“關鍵稀土原材料供應仍未恢復四月水平”,折射出資源供應鏈重組遠比加徵關稅複雜。更不爲人注意的是,芬太尼危機與中企社交軟件(TikTok)博弈等非貿易議題,使美國需要保持對華談判通道暢通。

地緣政治的天平正在晃動。金磚國家峯會剛譴責完“美國違反WTO規則的單邊措施”,特朗普的額外10%威脅就接踵而至。當大國放棄規則,叢林法則就會迴歸。

日本經濟再生大臣赤澤亮正第六次空手離開華盛頓時,東京終於明白:安保盟友身份在“美國優先”面前一文不值。當巴西總統盧拉擲地有聲地說出“世界已不需要皇帝”,金磚國家代表紛紛起立鼓掌。而在華盛頓,特朗普的“真實社交”賬號又更新了:“關稅讓美國再次偉大!”兩種宣言在2025年悶熱的夏季正在激烈碰撞。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