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武次位面】作者:樂樂
近日,CCTV-13以“探索殲-15艦載機”爲主題,對這款國產重型艦載機進行重點報道。但大家的焦點,卻不是被譽爲“全球最強重型艦載機”的殲-15T,而是其背後角落裏,隱約出現的多架綠色、灰色塗裝戰機——殲-35。用美國“Military Watch”網站的話來說,就是“中國已經成爲全球唯一同時生產兩款五代機的國家”。

▲主角和配角已經分不清楚了
冷戰末期,經過數十年光陰錘鍊的美蘇,不約而同開啓了雙機模式:重型機滿足自用和核心盟友需求,中型機則用於補充數量並武裝普通盟友,實現了戰鬥力、採購/使用成本和裝備規模的絕佳平衡。90年代美國F-22和F-35項目先後啓動,原本應該延續這種經典,但美國國會的短視和有心人的推波助瀾,導致F-22A停產。美軍只能寄希望於嚴格管控F-35核心技術,憑藉分級制度來滿足自用、核心盟友和普通盟友的不同需求,所以纔會出現“韓國F-35K啓動需要美軍授權”、“以色列F-35I突襲伊朗未通知美國”的巨大區別。

▲停產F-22A後來讓美國空軍懊惱不已
僅從項目管理的角度上來看,F-35這套理念是很成功的,傳感器套件和軟件的飛速進步,使得遠程控制、性能精準調節成爲現實,“同型號戰鬥機不同水平”變得輕而易舉,經濟、政治收益極高,但在軍事上就很喫虧了。F-35I突襲伊朗時,就出現了航程不足以覆蓋伊朗中部,加油機數量又無法滿足需求,只能出動F-15I進入高風險區的情況。但凡伊朗防空系統靠譜一點,以色列的損失就難以避免。衝突結束後,美軍借鑑經驗,準備爲F-35緊急開發隱身副油箱,但也是治標不治本——削弱隱身性能是難免的,對機動性的影響也不言而喻。

▲以色列F-35I遇到了航程不足的問題
航程還只是其中一部分,後續升級潛力、機頭直徑影響的雷達功率,甚至是空中停發的可靠性,重型機都全面領先,這也就是美國空軍在2026財年,不惜投入巨資升級140多架F-22A的原因——軟件和先進傳感器確實能抵消部分硬件優勢,但硬件和軟件都臻至頂尖,纔是真正的巔峯。美軍當年放棄F-22A,將資源都集中在F-35身上,等於是拱手將戰略優勢讓給殲-20,並在殲-20S問世後,終於品嚐到了苦果。現在國內在預警機、加油機等領域積累還不夠深厚,等到2030年完成新一輪升級,那纔是殲-20系列真正鋒芒畢露的時代。

▲國內目前的情況,是輔助戰機性能、數量不足
不過,只指望殲-20也是行不通的。俄羅斯航空工業在本世紀初,對外低價出口蘇-30系列,並藉此盤活了“側衛”系列,最終造就2015年之後,蘇-35S、蘇-30SM和蘇-34同時量產,三款重型機並肩進入空天軍服役的壯觀景象。然而,俄烏戰爭爆發後,短期突擊戰打成大規模消耗戰後,空天軍捉襟見肘時,才發現手中的戰鬥機數量嚴重不足。“側衛”系列出色的單機性能,並不能解決高昂造價、使用成本,所帶來的裝備數量有限問題。因此,俄羅斯已經決定升級並採購米格-35(即米格-29的終極改進型號)。

▲米格設計局倒下了,但米格-35又站起來了
國內的發展資源遠超俄羅斯,但殲-20的製造和使用成本,也遠超蘇-35/蘇-30,殲-35A雖然性能不及殲-20,卻是國內空軍保持戰鬥機規模,健康發展的關鍵。當然,殲-35的艦載應用、對外出口帶來的經濟和政治收益,也不能忽視。只不過前幾年中航工業資源、水平不足,以至於殲-35比殲-20晚了近十年,所以看起來有些奇怪。相比之下,得到充沛資源供應的殲-36和殲-50,基本上是同期試飛,同期服役,以最完美的姿態推動海空軍步入六代機時代。

▲殲-35的意義不比殲-20遜色太多
而在美國不可能復產F-22A,俄羅斯也只能維持一個蘇-57,歐洲甚至不敢有發展五代重型機奢望的情況下,中國大概率會一直是全球唯一同時生產兩款五代機的國家——要是再考慮到美國爲了全力發展F-47,已經把海軍的F/A-XX艦載機凍結了,這一點在六代機身上說不定也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