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觀賽產業”需“全生態位”發展:中超、蘇超、豪門商賽一個都不該少

由 足球報 發佈於 運動

'25-08-02


撰稿/寒冰 8月1日,武漢開售“漢超”揭幕戰球票,1萬張票10分鐘內銷售一空。受“蘇超”火爆的帶動,類似“漢超”這種定位單一都市的內部底層賽事竟然也“萬人空巷”,令人感慨。


早一天,阿森納和熱刺在香港啓德球場的熱身賽,這個球場的入場觀衆紀錄被刷新(49975人),而前紀錄是幾天前(7月26日)AC米蘭和利物浦的季前賽剛創造的(49704人)。


漢超的最低票價8元,和啓德球場的英超豪門季前賽球票價格相差雲泥。但涉及的萬人級別的觀賽,一樣對城市經濟有性質相同的提振。在大家都在想辦法提升消費,搞活各自城市經濟活力的當下,思考所謂“足球觀賽產業”以及其目前的“生態結構”無疑正當時。




今年因中超球市的持續升溫,以及蘇超的現象級爆發,內地足球“觀賽產業”的生態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足球觀賽產業”是以觀賽爲核心,將出行、住宿、餐飲、旅遊結合在一起的體育經濟,此前一度只有國內職業聯賽和歐美豪門、國家隊造訪內地的商業賽兩個細分市場。直到今夏蘇超爲首的業餘足球賽事帶來空前的經濟和人氣效應,全面填補了草根賽事的生態位空缺,內地觀賽產業才真正完成了業餘聯賽—職業聯賽—國際商業賽的“全生態位”搭建。


以蘇超爲首的業餘聯賽走紅,是內地足球觀賽產業下沉的成功,讓業餘聯賽生態位初步具備了在全國範圍內複製成功的條件,連前文提到的“漢超”這般單一城市的業餘聯賽都能“萬人空巷”,可想而知,一個都市的市民對於現場觀賽的歡迎程度有多高;而大連、北京、成都、上海等職業聯賽“票倉”主場的持續上升,讓中超爲首的職業聯賽在內地觀賽產業的生態位保持了穩中有升的勢頭。這些都是“觀賽產業”的本土日常,也是球隊所在城市文旅創收的日常。


只是令人遺憾,因爲各種原因,今年夏季的內地觀賽市場,竟然無一歐洲勁旅來訪,國際商業賽缺失讓剛剛成型的內地足球觀賽產業,在生態位缺少了重要一環。




今夏英超多支豪門的確來了亞洲行,只是和內地擦肩而過。利物浦、阿森納、熱刺和紐卡斯爾聯先後在新加坡、中國香港、日本和韓國掀起熱潮,更早一點的5月底,曼聯剛結束英超就造訪了馬來西亞,收益了1000萬美元。歐洲尤其是英超豪門的亞洲商業賽市場創近年新高,無論俱樂部商業收益,還是帶給當地的足球觀賽產業回報都非常可觀,而且也贏得了幾乎一致的良好口碑。


僅在中國香港,單是利物浦的公開訓練課就吸引了超過2.73萬球迷觀看。阿森納的公開訓練課也有超過1.88萬球迷現場觀看,連同熱刺和AC米蘭,4支歐洲豪門僅4場訓練課就吸引了6.1萬人入場。當然,這些訓練課是售票的,而且票價不菲。


7月26日AC米蘭4比2利物浦的季前賽,創造了香港啓德體育園主場的入場人數紀錄(49704人),全場爆滿。7月31日熱刺1比0阿森納的海外“北倫敦德比”,再次刷新了這個球場的入場觀衆紀錄(49975人)。而這兩場比賽的近10萬張預售門票早早告罄,更證明了今夏英超亞洲商業賽的火爆程度。




今夏英超豪門的亞洲行獲得了商業與口碑雙贏,更凸顯了內地足球“觀賽產業”恢復商業賽生態位的重要性。


爲鞏固和繼續擴大在亞洲的商業市場份額,英超豪門在亞洲各站可謂誠意十足。尊重當地文化的商業互動活動,以及“足金足赤”的近距離觀看訓練沉浸式體驗,讓英超豪門這次的亞洲行廣受好評,同時也將商業賽的商業價值以及拉動當地經濟的活力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相比下沉業餘足球市場的“蘇超”們,以及作爲內地足球“觀賽產業”傳統主生態位的中超聯賽,國際商業賽意味着高投入,但也有預期中的高回報。想想,在南京或者蘇州,如果今夏迎來“蘇超”和“英超”的互動,那將是多麼潑天的流量?



“觀賽產業”的生態位配置已完成,其中可供相關城市的玩法可謂豐富多彩。當然,前提是創意和誠意,以往的“人傻錢多”模式想都別想。


還有一點必須提及,主辦國際大賽本應是中國足球未來發展重要的“規定動作”,但未來數年,申辦國際足聯、亞足聯和中國足協組織的高規格大賽幾無可能,所以每年夏季相對固定的國際商業賽就是內地足球“觀賽產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中國足球的發展離不開業餘聯賽的普及和職業聯賽的良性發展,也同樣離不開國際商業賽,帶來的足球國際交流與商業效應推動。內地足球“觀賽產業”的業餘聯賽和職業聯賽在於夯實產業根基,國際商業賽則是將現代足球流量和商業IP“請進來”,創造更大商業價值和人氣效應的必選動作。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