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戰後統計:打不過志願軍的原因,太多人被中國人打成了精神病

由 足智多謀的史論 發佈於 歷史

'25-08-01

朝鮮戰爭,1950年到1953年,朝鮮半島上的一場大亂鬥。北邊是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南邊是大韓民國,背後站着中國、蘇聯和以美國爲首的聯合國軍。英國呢,作爲聯合國軍的一員,也跟着摻和進去了。派了大概81,000名士兵過去打仗,結果呢,回來之後發現不少人精神出了問題。英國戰後統計說,約3.5%的士兵得了精神病。這數字聽着不多,但算下來也有兩三千人,擱在當時可不是小事。

英軍在朝鮮:日子不好過

英國在朝鮮戰爭裏不算主角,但也絕對不是打醬油的。他們派了第27英聯邦旅和第29旅這些部隊,跟着美國人一塊兒上戰場。從仁川登陸到長津湖戰役,英軍沒少出力。可問題來了,他們碰上了中國人民志願軍,這仗打得可就不是一般的費勁了。

志願軍是啥樣?人多、拼勁足、打法靈活,特別擅長夜戰和近戰。英軍這邊呢,雖然裝備不錯,訓練也過硬,但碰上志願軍這種不要命的打法,心裏多少有點發怵。加上朝鮮那地方,冬天冷得要死,夏天又熱又潮,山高路陡,喫喝拉撒都不方便,日子過得跟要命似的。光這些條件,就夠把人逼得抓狂了。

戰後統計裏提到,英軍裏大概3.5%的士兵得了精神病,具體點說,就是焦慮、抑鬱,還有後來叫PTSD的那種創傷後應激障礙。症狀啥樣?睡不着覺、做噩夢、脾氣暴躁、整天魂不守舍。這幫人回來後,好多沒法正常過日子,有的連工作都幹不了。咋回事呢?咱得一步步分析。

爲啥精神崩了?原因有這幾大塊

先說戰場環境,朝鮮那地方真不是人待的。冬天零下幾十度,英軍的防寒裝備壓根不夠用,凍傷的士兵一大堆。夏天呢,又悶又溼,蚊子蒼蠅滿天飛,身上全是汗疙瘩。喫的呢?罐頭啃多了嘴裏沒味,營養跟不上,餓得前胸貼後背。喝的水有時候還得從河裏舀,喝下去拉肚子是常事。

這種環境下,別說打仗了,光活着就費勁。身體一垮,精神也跟着受不了。好多人本來就有點小毛病,比如胃不好、關節疼啥的,在這地方全加重了。時間一長,心理防線就跟紙糊的似的,一捅就破。

再說志願軍,這幫傢伙真不是蓋的。人數多得嚇人,一波接一波往上衝,喊着口號就敢跟你拼刺刀。英軍這邊呢,習慣了按部就班打仗,講究火力壓制、戰術配合,可志願軍不跟你玩這套。他們晚上摸黑過來,敲鑼打鼓一通亂搞,你還沒反應過來,人已經到跟前了。

這種打法對英軍來說太刺激了。每次交手都跟玩命似的,神經得一直繃着,生怕一個不留神就被包了餃子。好多士兵回憶說,志願軍的衝鋒跟潮水一樣,根本擋不住。打完一仗,腿都軟了,晚上睡覺還老夢見那場面。這壓力大了,精神哪能不崩?

志願軍不光會打仗,還特別會搞心理戰。他們弄個大喇叭,隔着山頭喊話:“英國佬,回家吧,這仗跟你們沒關係!”還撒傳單,上面寫着聯合國軍死傷多少多少,勸你投降啥的。聽着煩人吧?可還真有點用,時間長了,有些士兵就開始懷疑自己在這兒拼命到底圖啥。

更絕的是,志願軍晚上不光打仗,還搞怪聲。敲鐵皮、吹口哨、學狼叫,半夜聽着一陣陣發毛。你想睡個好覺?門都沒有!老這麼折騰,誰受得了啊?腦子一天到晚嗡嗡響,精神不垮纔怪。

朝鮮戰爭不是打幾天就完事的,整整三年多,中間沒啥喘氣的機會。英軍跟着聯合國軍到處跑,今天守陣地,明天搶山頭,死人傷人的事天天見。眼看着戰友被炸得血肉模糊,或者凍死在路邊,誰看了心裏不發毛啊?

這種殘酷的事見多了,人就麻木了,可麻木歸麻木,心裏那根弦還是繃着。時間一長,繃不住了就斷了。好多士兵打到後來,腦子裏全是死人堆的畫面,晚上閉眼就跟放電影似的。這仗打得太久太慘,精神病不找你找誰?

最要命的是,當時英國軍方根本沒把士兵的精神問題當回事。戰場上你壓力大也好,嚇得睡不着也罷,沒人管你。連個能聊聊天的心理醫生都沒有。受傷了還能包紮,精神垮了咋辦?自己扛唄。

戰後纔開始研究這事,可已經晚了。好多士兵回來後,自己都不知道咋回事,家裏人看着他不對勁,也不知道咋幫他。那時候醫學也沒現在這麼發達,PTSD這詞都沒影呢,更別說治了。沒人管沒人問,精神病就這麼攢下了。

跟志願軍有啥關係?

文章標題裏說了,“打不過志願軍的原因,太多人被中國人打成了精神病”。這話聽着有點誇張,但也不是完全沒道理。志願軍確實是英軍精神崩潰的一個大推手。爲啥這麼說?

首先,志願軍的打法太猛太怪,英軍完全不適應。你想啊,英國人打仗靠裝備靠紀律,志願軍靠人多靠拼命,這兩種路子一碰上,英軍就懵了。懵着懵着就怕了,怕着怕着就瘋了。

其次,志願軍的心理戰真挺毒的。喊話、怪聲、傳單,搞得你腦子亂成一團。英軍再牛,碰上這種軟硬兼施的招數,也得抓瞎。時間一長,心態就崩了。

不過呢,也不能全怪志願軍。環境爛、仗打得慘、沒人管,這些都是問題。志願軍只是把這些問題放大罷了。說白了,英軍精神病多,是多方面疊一塊兒的結果,志願軍只是壓垮他們的最後一根稻草。

英國戰後統計裏,3.5%的士兵得精神病,這數字咋來的?其實是根據戰後調查和醫療記錄估算的。具體多少人不好說,畢竟那時候統計沒現在這麼準。但從現有資料看,81,000人裏算下來,差不多兩三千人得了病。這比例比二戰還高點,二戰裏英國士兵精神病比例大概2%左右。

爲啥朝鮮戰爭更高?專家分析,可能跟仗打得太密集、敵人太猛有關係。二戰裏英軍好歹有喘氣的時候,朝鮮戰爭基本沒停過。加上志願軍的打法太特別,心理衝擊比德國佬還狠,所以精神病比例就上去了。

後來咋樣了?

這幫得了精神病的士兵,回來後日子不好過。有的找不到工作,有的家庭都散了。英國政府後來纔開始重視,弄了點醫療救助,可效果也就那麼回事。好多人一輩子沒緩過來,活在戰爭的陰影裏。

這事也給英國軍方提了個醒,後來打仗開始重視士兵心理健康了。比如越戰之後,美國人搞了PTSD研究,英國也跟着學,給士兵配心理醫生啥的。可惜朝鮮戰爭那會兒沒這待遇,士兵們只能硬扛。

英軍士兵在朝鮮戰爭裏精神崩了,原因多得數不過來。環境差得要命,志願軍打得太猛,心理戰玩得太溜,仗又慘又長,還沒人管。這麼多東西加一塊兒,誰扛得住啊?志願軍確實厲害,但也不能說全是他們的“功勞”。這仗打下來,英軍輸的不光是陣地,還有好多人的精神。

這事告訴咱啥?戰爭不是鬧着玩的,打贏了也得付出代價,更別說沒打贏了。士兵不是機器,心理也有個底線,過了那條線就回不來了。現在回頭看,志願軍那股拼勁是真牛,可對英軍來說,這代價也太大了點。

以後咋辦?多給士兵點心理支持,別光顧着往前衝。和平日子多好啊,幹嘛非得打來打去呢?咱中國人講究以和爲貴,這話放哪兒都適用。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