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談判結束,中方公佈會談結果,18個字的出現,讓全球鬆了口氣

由 足智多謀的史論 發佈於 歷史

'25-08-01

2025年的7月,全球的目光都聚焦在北歐的斯德哥爾摩。在這裏,一場牽動世界經濟神經的談判,正進入關鍵時刻。一方是再度入主白宮,將“美國優先”大旗揮舞到極致的特朗普;另一方,則是面對極限施壓,始終保持着戰略定力和從容不迫的中國。

這不僅僅是一場經貿磋商,更像是一場兩種哲學、兩種模式的激烈碰撞。特朗普,這位商人出身的總統,把他那套大開大合的企業經營手法,原封不動地搬到了國家治理上。今年以來,他爲了扭轉美國高達9184億美元的貿易逆差,向全球揮舞關稅大棒,就連日本、歐盟、韓國這些傳統盟友也未能倖免。而中國,無疑是這場關稅風暴的中心。美方一度將關稅加碼到駭人聽聞的145%,中方則以彼之道還施彼身,最高對等加徵125%。數字的背後,是兩個龐然大物之間貿易往來的急劇冰封。

然而,戰局的走向並未如美方所願。中國的強硬反擊與經濟韌性,讓華盛頓意識到,單純的極限施壓並不能解決問題。商人的本性是靈活,於是,談判桌重新被搬回舞臺中央。

從5月10日瑞士日內瓦的“停火”約定,到6月9日英國倫敦就稀土、高科技領域達成的原則性框架,中美雙方在短短三個月內已經歷兩輪交鋒。 但關於核心的關稅問題,始終懸而未決。全世界都在等待8月12日這個“大限之日”的到來——屆時,日內瓦達成的90天關稅休戰協議即將到期。是戰火重燃,還是迎來轉機?所有的問號,都指向了7月28日在瑞典開始的第三輪談判。

這場談判的規格極高。中方由分管經濟的國務院副總理親自掛帥,美方則派出了財政部長貝森特和貿易代表格里爾的“雙駕馬車”。 這樣的陣容,堪稱元首會晤之下的最高級別,足見雙方對此次會談的重視。從28日下午到29日全天,整整一天半的密集磋商,每一個細節都牽動着全球市場的脈搏。

當談判結束,中方代表、商務部正部長級貿易談判代表李成鋼用“坦誠、深入、富有建設性的交流”來形容這次會談時,熟悉外交辭令的人都明白,這八個字背後,是雙方分歧的巨大與交鋒的激烈。 但真正讓所有人懸着的心落地的,是隨後商務部發布的一條消息。

短短18個字,沒有華麗的辭藻,卻字字千金。在商業領域,“如期展期”是一個專業術語,意味着原有的協議到期後,將自動延續。這18個字明確宣告:原定於8月12日到期的關稅休戰,將再延長一個週期,大概率是另一個90天。 這意味着,在新的期限內,那場幾乎要讓全球經濟窒息的關稅大戰,按下了暫停鍵。

這18個字,如同一聲清脆的哨響,讓一場劍拔弩張的對峙暫時“休兵”。它背後蘊含的信息,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首先,這說明了中方的立場堅如磐石,也展現了高超的談判藝術。面對美方一度的咄咄逼人,我們沒有退縮,也沒有被對方的節奏帶着走。反觀美國,特朗普的算盤打得非常精明。他對日本、歐盟、韓國的策略,可以簡單粗暴地概括爲“三板斧”:統一降至15%的關稅、 massive的對美投資(日本5500億、歐盟6000億、韓國3500億美元),以及大量採購美國產品。這套組合拳,讓美國的盟友們有苦難言,卻又不得不接受。

但這一套在中國面前行不通。中國既是世界工廠,擁有無可替代的供應鏈地位,又是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潛力無限。 我們樂於購買美國的優質農產品,也需要高科技產品,但絕不接受任何不平等的條款。美方一方面想讓中國多買東西以扭轉貿易逆差,另一方面又在芯片、半導體等高科技領域層層設卡,生怕中國的科技發展超越美國。這種自相矛盾的心態,註定了它無法用對付其他國家的方式來解決中美問題。最終,美方不得不回到現實,接受“展期”這個對雙方都有利的務實選擇。這本身就是中國戰略定力的一次勝利。

其次,這18個字,是給動盪的世界經濟喫下的一顆“定心丸”。中美作爲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體,經濟總量佔到全球的三分之一以上,雙邊貿易額佔全球的五分之一。毫不誇張地說,中美打個噴嚏,全球經濟都要感冒。這場貿易爭端的任何風吹草動,都會通過三個渠道,像蝴蝶效應一樣迅速傳導至世界每個角落。

第一個渠道是全球供應鏈。長期以來,中國憑藉完善的基礎設施、高素質的勞動力和高效的管理,成爲全球供應鏈的樞紐。關稅戰的陰雲,一度讓許多跨國企業被迫考慮將供應鏈轉移至越南、印度等地。但事實證明,這種轉移成本高昂且風險巨大,那些地方無論是在硬件還是軟件上,都與中國存在不小的差距。 關稅的暫停展期,爲這些在十字路口徘徊的企業提供了寶貴的喘息之機,避免了全球供應鏈的斷裂和重組帶來的巨大混亂。

第二個渠道是全球金融市場。資本的嗅覺最爲靈敏,也最爲脆弱。每一次中美貿易關係緊張,都會引發全球股市的連鎖反應,從華爾街到陸家嘴,無一倖免。投資者的信心如同驚弓之鳥,任何不確定性都會被無限放大。斯德哥爾摩的“休戰”共識,無疑是穩定市場情緒最有效的一劑良藥。消息傳出後,離岸人民幣匯率應聲上漲,全球主要股指也紛紛上揚,這就是市場給出的最直接的投票。

第三個渠道是全球經濟增長的預期。在世界經濟本就復甦乏力的當下,中美貿易爭端是籠罩在所有人頭頂的最大不確定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機構一再警告,貿易戰的升級將嚴重拖累全球經濟增長。 這次展期,雖然只是一個臨時性的安排,但它至少在未來幾個月內,移除了這塊最大的絆腳石,爲全球經濟的平穩運行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當然,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斯德哥爾摩的成果,不是一勞永逸的終點,而是一個來之不易的“逗號”。美方代表在會談後也表示,最終的決定還需要特朗普點頭。 這也反映出美國國內政治的複雜性,以及其對華政策的搖擺不定。

從歷史的長河看,守成大國與新興大國之間的博弈,充滿了曲折與反覆。美國試圖通過貿易手段遲滯中國的發展步伐,維護其全球霸權,這是其根本戰略意圖。而中國的和平崛起,是任何力量都無法阻擋的歷史大勢。這種結構性的矛盾,決定了中美之間的博弈將是長期的、複雜的。

但正如中方在會談中一再強調的,中美合則兩利,鬥則俱傷 。 兩國經濟早已深度融合,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體。 強行“脫鉤”不符合任何一方的利益,更會給世界帶來災難。

斯德哥爾摩的這18個字,是現實主義戰勝單邊主義的體現,是理性對話壓倒極限施壓的成果。它告訴世界,即便在分歧巨大的情況下,只要雙方都抱有誠意,相向而行,總能找到管控分歧、穩定局面的方法。 前路依然漫長,挑戰依然嚴峻,但只要對話的大門敞開,希望就在。這不僅關乎中美兩國人民的福祉,也關乎整個世界的和平與繁榮。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