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做錯了什麼,美國爲何要長期制裁?答案:俄羅斯有三宗罪

由 劉白惜 發佈於 歷史

'25-08-01

說起俄羅斯和美國的恩怨,那可不是一兩天的事兒。從冷戰結束到現在,美國對俄羅斯的制裁就沒停過,層層加碼。表面上看,是因爲俄羅斯在烏克蘭的動作,或者其他地緣衝突,但挖深一點,你會發現這背後有更根深蒂固的原因。俄羅斯在美國的眼裏,犯了三宗大罪,這三點讓美國下定決心要長期壓制它,不讓它翻身。別急,我一步步說清楚,這些都是基於歷史事實和國際關係的真實情況,不是編出來的。

先說第一宗罪:俄羅斯有擴張的“前科”,這讓歐美國家,特別是美國,覺得它隨時可能重蹈覆轍。俄羅斯的歷史就是一部擴張史,從13世紀的莫斯科公國起步,一路吞併周邊土地,到現在變成世界上領土最大的國家。這不是什麼新鮮事兒,早就有記錄。莫斯科公國在蒙古人入侵後慢慢崛起,到15世紀末,伊凡三世把周邊的俄羅斯小國都收編了,擺脫了蒙古的控制,還吞併了諾夫哥羅德這樣的地方。到了16世紀,伊凡四世上臺,這傢伙直接把國家改成沙皇俄國,1552年攻下喀山汗國,1556年又拿下阿斯特拉罕汗國,還派人去西伯利亞開拓,1581年開始就把版圖往東推,一直推到太平洋邊上。結果呢,俄羅斯從一個東北歐小國變成了跨歐亞的大塊頭。

再後來,彼得一世在位時,從1682年到1725年,他不光改革內部,還打了大北方戰爭,從1700年打到1721年,把瑞典帝國收拾了,搶到波羅的海的出海口,1703年建了聖彼得堡當新首都。接着,葉卡捷琳娜二世從1762年到1796年執政,她更狠,1772年、1793年和1795年三次瓜分波蘭,把白俄羅斯、立陶宛和部分烏克蘭都划進俄羅斯的地圖,還在1783年吞併克里米亞,從奧斯曼土耳其手裏搶黑海控制權。她的擴張讓俄羅斯的南部邊境推到黑海,建了新城市和艦隊。到了19世紀,亞歷山大二世從1855年到1881年執政,雖然賣了阿拉斯加給美國,但他在中央亞細亞大肆擴張,1865年拿下塔什干,征服了浩罕、布哈拉和希瓦汗國,把俄羅斯的觸角伸到中亞深處。甚至在1860年,通過北京條約從中國手裏拿了外興安嶺以南的大片土地,包括海參崴。

蘇聯時期也沒閒着,1922年成立後,雖然是多民族聯盟,但擴張勁頭不減。1939年通過莫洛托夫-裏賓特洛甫協定,吞併東波蘭,1940年佔了波羅的海三國和羅馬尼亞的部分地區。二戰後,蘇聯控制了東歐,建立衛星國,1955年搞華沙條約組織,鎮壓匈牙利革命和布拉格之春。冷戰期間,蘇聯的影響力從歐洲伸到亞洲和非洲,通過代理戰爭維持勢力範圍。

1991年蘇聯解體,俄羅斯繼承了大部分遺產,但丟了東歐和波羅的海國家。可這些歷史讓歐洲國家記憶猶新,每當俄羅斯往西邊動一動,他們就緊張,生怕歷史重演。美國呢,更把這當成威脅,因爲俄羅斯如果再擴張,會削弱美國在歐洲的控制力。北約東擴就是針對這個,從1999年波蘭、匈牙利和捷克加入,到2004年波羅的海三國入夥,美國就是想圍堵俄羅斯,不讓它有機會重振雄風。所以,這第一宗罪是俄羅斯的擴張傳統,讓美國覺得必須通過制裁來限制它的地緣野心。

第二宗罪:俄羅斯懷璧其罪,資源太豐富,核武器太多,讓美國睡不着覺。俄羅斯是全球資源大國,天然氣儲備世界第一,煤炭第二,石油第八,還有森林、礦產和稀有金屬一大堆。這些東西是俄羅斯的經濟命脈,石油和天然氣出口占它GDP的很大一部分。如果沒有制裁,俄羅斯能大肆賣資源換錢,引進外資和技術,經濟飛速發展。想想看,它有17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資源出口就能養活1.4億人。但美國製裁就是卡住這個脖子,從2014年起,針對能源sector的 санкции越來越多,禁止美國公司參與俄羅斯的深水、極地和頁岩油項目,還凍結銀行資產,限制技術出口。結果,俄羅斯的能源公司像羅斯石油和天然氣公司,發展受阻,產量和收入都受影響。

更要命的是核武器。俄羅斯有大約4380枚核彈頭,其中戰略核彈頭部署在540個發射系統上,包括洲際導彈、潛射導彈和重型轟炸機。還有1000到2000枚戰術核武器,不受新START條約限制。雖然俄羅斯在2023年暫停了新START的參與,但還是承諾遵守到2026年的限額。可這些核武器讓美國高度警惕,因爲俄羅斯是唯一能和美國覈對抗的國家。如果俄羅斯經濟好了,軍力更強,這些核彈頭就成了更大的壓力。

美國擔心俄羅斯用核威懾影響周邊國家,或者在衝突中升級事態。像2022年入侵烏克蘭後,美國就加碼制裁,針對俄羅斯的國防工業,禁止出口軍民兩用技術,目的就是不讓俄羅斯的軍事實力太突出。說白了,俄羅斯沒做錯啥,就因爲有這些“寶貝”,美國覺得必須壓制它,不然俄羅斯富起來,鄰國可能又靠過去,形成新聯盟,那美國的全球霸權就動搖了。這宗罪本質上是資源和武器的雙重威脅,讓美國長期制裁成爲必然選擇。

第三宗罪:俄羅斯被美國定位成敵人,這麼做能維持北約的存在和美國的歐洲利益。二戰後,美國主導北約,1949年成立,本來針對蘇聯,現在針對俄羅斯。北約的目的是集體防禦,但核心是讓美國在歐洲駐軍,控制軍事和經濟佈局。俄羅斯被當成頭號對手,就能給北約找理由存在。如果俄羅斯和歐洲和好,北約還有啥用?美國駐軍就沒借口了,影響力下降。冷戰後,北約東擴13國,從1999年到2023年芬蘭和瑞典加入,就是圍堵俄羅斯。俄羅斯抗議,說這違反1990年的口頭承諾,但美國不管,繼續推進。

制裁就是這個戰略的一部分。從2014年克里米亞事件開始,美國以俄羅斯破壞烏克蘭主權爲由,實施制裁,凍結資產,禁止貿易。2016年加了選舉干涉的罪名,2018年又因爲化學武器和人權問題。2022年入侵烏克蘭後,制裁升級,針對300多家實體,切斷俄羅斯從全球金融系統的接入,禁止進口俄羅斯能源,還設了石油價格上限。到2024年6月,又加了300多項制裁,針對支持俄羅斯戰爭經濟的外國金融機構。2025年,制裁還在繼續,影響俄羅斯的銀行、能源和國防。官方理由是俄羅斯的惡意活動,包括網絡攻擊、選舉干預和人權侵犯,但深層是保持俄羅斯作爲敵人的形象。這樣,歐洲國家就得靠美國,北約團結,美國獲利。俄羅斯想融入歐洲?門都沒有,除非美國實力衰落,但短期看不可能。這宗罪是戰略定位,美國需要俄羅斯這個“壞小子”來正當化自己的全球佈局。

總的來說,這三宗罪不是俄羅斯一時衝動犯的,而是歷史、地緣和實力的產物。美國製裁不是爲了懲罰單一事件,而是長期戰略,目的是不讓俄羅斯崛起。俄羅斯經濟受重創,GDP增長放緩,通脹高企,但它轉向亞洲貿易,繞過制裁。未來呢,制裁可能繼續,除非地緣格局大變。可俄羅斯的擴張史、資源核武和敵人角色,讓美國不會輕易鬆手。這事兒告訴我們,國際關係不是黑白分明,而是利益博弈。俄羅斯做錯了啥?在美國眼裏,就是存在本身就是錯。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