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27國收到中方反制通告,既然歐盟一意孤行不聽勸,那就別怪我們不客氣了。
中國財政部日前宣佈,要求自即日起政府採購預算超過4500萬元人民幣的醫療器械時,應當排除歐盟企業的參與。

【既然歐盟一意孤行不聽勸,那就別怪中國不客氣了】
此外,對於參與供貨的非歐盟企業,其提供的自歐盟進口的醫療器械佔比,也不得超過合同總額的一半。
中國商務部同日在回答記者問時指出,歐盟6月20日決定限制中國企業參與其醫療器械的公共採購。中國多次表示願與歐盟通過對話磋商的方式解決分歧,但歐盟仍一意孤行,採取限制措施。
“因此,中方不得不採取對等限制措施。”
發言人強調“不得不”的意思很簡單,就是你歐盟先動手的,然後中方纔決定對等反制。
而就在中國財政部官宣的兩天前,中國商務部宣佈,對歐盟進口的葡萄蒸餾酒平均徵收32.2%的關稅,主要其實就是白蘭地。
此舉也屬於“中方不得不反擊”的範疇,針對的是去年10月歐盟宣佈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徵反補貼稅,最高可達35.3%。

【去年10月歐盟宣佈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徵反補貼稅,最高可達35.3%】
除此之外,歐盟之前還取消了一次中歐高層經濟對話,而中方近日也將中歐峯會原定7月24日至25日的兩天日程改爲一天。
距離中歐峯會不到3周時間,雙方關係卻持續緊張,背後的原因主要有三點。
首先就是電動汽車反補貼稅的問題遲遲無法解決。從2023年底歐盟啓動對中國電動汽車的反補貼調查開始,中方就一直希望通過對話的方式解決問題,並提出了“設置最低出口價格”的方案。
“設置最低出口價格”是2013年中歐解決光伏出口爭端的方案,經過11年後,歐盟如今卻對此並不買賬。去年10月,反補貼稅在通過歐盟投票後正式落地。
而幾乎同時,作爲反制,中方也宣佈對歐盟出口的白蘭地採取反傾銷調查。這一調查主要針對法國,因爲法國正是此次對華電動車加徵關稅的主要推手。

【距離中歐峯會不到3周時間,雙方關係卻持續緊張】
進入2025年,隨着特朗普對全世界揮舞關稅大棒,中國與歐盟也於4月啓動了電動汽車的最低價格承諾談判。但截至目前,仍沒有決定性的進展消息傳出。
據稱,中方提議的3萬歐元(約合人民幣25.3萬元)一輛的最低價格,並沒有達到歐盟方面的預期,被對方拒絕。此外,在價格監管執行細則和聯合監督機制上,雙方也存在爭議。
歐盟還提出了技術合作的要求,比如電池回收、綠色技術共享等。中方對此持開放態度,但強調需符合國際貿易規則,避免單方面限制性條款。
其次是在俄烏衝突上的分歧。上週,爲了給接下來將要舉行的中歐峯會做準備,中國外長王毅訪問了一趟歐洲。
然而歐盟高級外交官員的說法,王毅外長此行並不順利,尤其是在布魯塞爾與歐盟外交事務代表(相當於外長)卡拉斯的會談中,在談到烏克蘭,談到中俄關系以及中東議題時,“氣氛頗爲緊張”。
卡拉斯是愛沙尼亞前總理,一貫對俄非常強硬,去年12月才接了博雷利的班,成爲歐盟外交部門一把手——據稱,王毅外長在長達4個小時的會談中給卡拉斯“上了好幾堂歷史課”。
中方在相關問題上的立場始終沒變,只不過由於美國變了,歐盟將寄希望於中國對俄施加更多的影響力。但說實話,這事最終還得看歐洲人自己解決。

【王毅外長與歐盟外交事務代表(相當於外長)卡拉斯舉行會談】
第三,就是中歐關係過去半年的整體態勢,並沒有像特朗普1.0時期那樣向好的方向快速發展。在美歐矛盾增加的情況下,歐盟反而越來越重視中歐關係中的競爭性。
這是一個反直覺的事情,但卻是事實。在特朗普的壓力下,歐盟並未明顯向中國靠攏,他們似乎更希望通過推動中美之間的競爭,來間接讓中國作出更有利於歐洲的政策調整。
當然,中歐關係現在還遠遠算不上“降至冰點”,只是“持續緊張”的程度罷了。歐盟27個成員國之間利益衝突很大,加上特朗普執政這個不容忽視的事實,都決定了中國對歐洲的外交工作仍有相當大的空間。
所以我們才能看到,中方目前對歐盟貿易限制措施的力度並不算大,而且留有一定的靈活空間:比如在白蘭地的問題上,與中國談判並達成最低價格承諾的相關企業就可以避免高額關稅,歐盟34家企業就因此受益,法國總統馬克龍也對此表示歡迎。
可以說,只要歐盟願意通過對話解決問題,放下一些對中國不該有的心思,一切就好辦。正如王毅外長不久前在訪歐期間所言:中歐不存在根本性的利益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