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出手反制歐盟採購限制,誰更受傷?

由 財經雜誌 發佈於 熱點

'25-07-07






中國這次出臺的反制措施比較剋制,爲致力於在華髮展的外企留下了空間



文 |《財經》記者 凌馨 辛穎
編 | 王小

7月6日,財政部國庫司網站發佈消息,經批准,財政部決定在政府採購活動中對部分自歐盟進口的醫療器械採取相關措施,並附上46類將受限制的醫療器械名單。
對採購預算金額4500萬元以上的醫療器械時,具體分爲三種情況:一是,確需採購進口產品的,在履行法定程序後,應當排除歐盟企業(不包括在華歐資企業)參與;二是非歐盟企業參與,其提供的自歐盟進口的醫療器械佔比不得超過項目合同總金額的50%;三是,如果只有自歐盟進口的醫療器械能夠滿足採購需求的採購項目,不適用上述限制。
此次採購限制自2025年7月6日起施行,此前已經發布中標、成交結果公告的,可以不執行此次規定。
對此,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表示,中方不得不採取對等限制措施。
歐盟委員會於6月20日出臺措施,限制中國企業和產品參與其醫療器械的公共採購。依據歐盟《國際採購工具》(IPI)相關規則,中國企業將在五年內被禁止參與價值超過500萬歐元的歐盟招標。這是2022年頒佈以來歐方首次使用IPI。
“總體來說,中國這次出臺的反制措施還是比較剋制的。”一位醫療器械行業人士表示,排除了在華歐資企業,爲一批致力於在華髮展的外資醫械企業,留下了空間。
反制措施的影響
在中國醫院,採購單價能夠超過4500萬元預算金額的醫療器械,並不多。
“我們有在目錄內被限 制採購的產品,訂單金額肯定都達不到4500萬元,具體會有哪些影響,還在觀望和判斷。”一位跨國醫療器械企業人士對《財經》表示。
不過,公立醫院打包採購可能是個變數。
因爲醫院每年採購的項目諸多,因此無論大的醫療設備,還是小的醫用耗材,都會打包採購,這樣醫院採購起來更方便。所以一些小的醫療器械,包括幾萬元的高值耗材大多會彙總打包採購。
“一般的醫療設備,一個包也很難達到幾千萬元。”前述醫械行業人士對《財經》分析,儘管財政部公佈的46類醫療器械名單涉及品目很多,但像手術器械、醫用橡膠製品等品類,採購價格很難超過4500萬元。
2025年5月,天津中西醫結合醫院購買了一批內窺鏡,這是在國內醫院常見的採購包,包括胃鏡、腸鏡等共七個品類共13套,總價爲736萬元。
前述醫械行業人士認爲,“就算一個包價格超過了4500萬元,醫院如果真的想買,也可以通過拆包的方式規避限制。”
不過,一位政府採購專家告訴《財經》,政府採購包的劃分有相應的法律規定,也不是想拆就能拆的。如果違規拆分採購包,可能會面臨監督部門的查處。
單個大型設備價格超過4500萬元的超高端醫療設備,受到的影響會比較直接。
從公開可查的信息看,超高端設備中,飛利浦已實現7T磁共振在華本土化生產,而西門子醫療生產的光子計數CT,可能仍以進口爲主,其價格正在4500萬元上下浮動。
光子計數CT是西門子醫療在中國拓展高端市場的拳頭產品,也是2025年在中國市場大賣的一類產品。截至6月中旬,已公開的中標信息顯示,西門子醫療至少九臺中標,總金額達4.33198億元,單臺價格在4100萬元—5500萬元之間。如6月,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採購了西門子醫療光子計數CT,金額爲5450萬元。
相關中標文件顯示,西門子醫療光子計數CT,應爲進口產品。2025年4月,江南大學附屬醫院公告西門子中標其光子計數CT採購,製造商國家或地區爲“德國”。
“當然,西門子以及飛利浦仍然可以通過降價的方式避過相關措施。”前述醫械行業人士對《財經》分析。對這個可能性,截至發稿上述兩家企業未回覆《財經》問詢。
目前在中國銷售的單價超4500萬元的醫療設備,主要是一些高端影像設備,包括7T磁共振、光子計數CT、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儀(PET-CT)等。它們的供應商主要通用醫療、飛利浦醫療、西門子醫療和聯影醫療。
“總的來說西門子可能會是受影響相對較大的一個。”前述醫械行業人士分析,在中國,進口超高端醫療設備的市場,主要由美國的通用醫療和德國的西門子佔據,這也是國產替代的最後一環。至於飛利浦,近年在超高端設備創新研發方面,略遜於另兩大巨頭。
中國市場在西門子營收中的佔比,也高於飛利浦。中國區方面,2024財年西門子醫療實現營收25.5億歐元,佔全球總營收的11.4%;飛利浦則爲10%左右。
《財經》就在華銷售的哪些產品單價高於4500萬元、在何處生產等問題分別詢問西門子醫療和飛利浦醫療,截至發稿未獲回覆。
“如果有一些目前只能進口的高精尖的設備採購,因爲從立項到最終採購的週期通常有一年多,那麼可能會有少量的採購項目會被就此擱置了。”中國國際旅行衛生保健協會醫療物資與醫療合作分會祕書長陳紅彥對《財經》分析。
限制風波的背後
歐盟對中國醫械企業和產品出臺IPI措施,背景是中國產品在歐洲市場快速增長,以及歐盟產品在中國市場銷售額的下滑。
從數據看,歐盟企業對中國市場的依賴程度,遠高於歐洲市場對中資企業的影響。
2024年,德國、愛爾蘭、法國、荷蘭等歐盟四國,都是中國醫械排名前十的進口市場,總佔比達27%,涉及進口額約96.7億美元。而中國醫械對歐盟27國的出口額爲90億美元,在中國出口市場份額佔比爲18.5%。
(2024年中國醫療器械進口前十大進口市場。 圖源:中國醫藥進出口保健品商會)

據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數據,2024年,中國醫械對歐盟27國的出口額同比增長12%,其中,對荷蘭、法國、意大利、波蘭、西班牙、丹麥、羅馬尼亞,同比增幅達到兩位數。
而中國對進口醫療器械的需求,自2022年連續三年下降。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數據顯示,2024年進口額358億美元,同比下降4.7%。
總體看,在中國醫械市場國產替代進程持續深化。加之,進口企業也陸續在中國建廠生產。“所以這次的採購限制對醫療機構的採購來說整體影響不大。”陳紅彥說。
像許多跨國公司一樣,總部分別位於德國和荷蘭的西門子、飛利浦,近年致力於在中國建設本土化產能。
西門子醫療2025年3月透露的數據顯示,其在華有六大生產研發基地及上海和北京兩大創新中心,累計推出超過130款本土製造產品,影像設備產品線全面國產化。
西門子醫療大中華區總裁、全球領導委員會成員王皓在年初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我們大部分產品早已經在中國生產,且都已被視爲國產。”
早在2022年,西門子醫療發佈“國智創新”本土化戰略,涵蓋CT、磁共振、分子影像、血管造影機、X光機到超聲的全產品線實現在華的本土化。
“如果此次僅是反制措施,影響應該不會再擴大,這樣的穩定的預期是比較關鍵的。”一位跨國企業人士表示。

責編 | 王禕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