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實施稀土管制後,美方不出所料着急了,在和中方的幾輪談判中,美方多番催促中方儘快放鬆稀土出口。
然而在和中方談判的同時,美方自己也在想辦法。近日,美方就露出了後手,原來在稀土領域,美方已經悄悄準備十餘年,爲的就是不再受中方的挾持。

(美國將開採稀土礦)
日前,美國能源部長就表示,爲擺脫美國在稀土領域對中國依賴的困境,美方決定70年來首次啓動新的稀土礦開採,並且未來美方不僅要在本土開採稀土資源,還致力於在美國本土加工稀土,建立一個安全的稀土元素供應鏈,徹底擺脫對中方的依賴。
美方即將開採的這個稀土礦,是位於懷俄明州的拉馬科布魯克礦碳基稀土項目。這個拉馬科原本是一家煤炭公司,但是在2023年的時候,該公司意外發現,其用200萬美元拿下的 這個煤礦下面,擁有豐富的稀土元素,勘探結果顯示,估計含有高達170萬噸的稀土氧化物。
截至現在,布魯克煤礦的開發已經籌備十餘年了,此前之所以沒有開採稀土,是因爲他們擔心地下水枯竭,所以項目一直擱置到了現在。
美方表示,這個礦中含有寶貴的稀土元素釹、鐠、鏑和鋱,以及關鍵礦物鎵、鈧和鍺。其中釹和鏑可用於製造風力渦輪機的永磁體,鑭則用於製造電動汽車和混合動力汽車的電池。釔和鋱具有重要的軍事用途,包括用於製造瞄準裝置等。
按照美方規劃,稀土開採預計在未來幾個月內就會全面投入生產,到時候還會建設加工設施,爲稀土磁體和潛在的半導體制造打造完整的國內供應鏈。
除了礦產開採之外,美政府還在加速推動一項獨立的稀土定價機制,同時爲其國內礦企提供補貼,這樣就能刺激產業投資,從而削弱中國在稀土市場的主導地位。
此外,美方上週公開的一項協議還顯示,美國國防部以接近當前市場兩倍的價格,爲美國本土唯一的一家稀土礦產設定了最低採購價,同時其還同意購買4億美元的優先股,成爲該公司的最大股東,支持該公司的生產和研發。

(特朗普)
美方思路是這樣的,現在全球稀土市場價格由中國主導的產業鏈供需關係決定。所以若美國本土礦企想要開採,就會面臨成本高、技術不完善等問題,若按市場價銷售,必然虧損,自然缺乏擴產動力。
而“接近市場價兩倍的最低採購價”,本質是政府直接補貼利潤,哪怕市場價格下跌,美國國防部也按高價收購,確保礦企無論市場波動都能盈利。這相當於給企業喫了定心丸,不用擔心中方通過價格調節擠壓其生存空間,從而敢投入資金擴產能、搞研發。
總之,美方是不擇手段地,要在稀土領域將中國比下去。
但最主要的問題是,通過這一系列的手段,美方能推翻中國的主導地位嗎?
答案是很難,甚至是不可能。
首先我們從美方的這個布魯克礦來看,上面我們也提到了,其預計儲量達170萬噸稀土氧化物,但均以輕稀土釹、鐠爲主,重稀土鏑、鋱佔比不足40%,而美國軍工核心需求包括F-35戰機、核潛艇等都高度依賴重稀土,中國這邊也控制着全球99%的重稀土精煉產能,所以輕稀土的局部增量,無法解決重稀土的絕對短缺。
更何況在能源佈局上,中方已經對美國實現了完美壓制。過去多年來,我國已經通過“一帶一路”,在非洲、東南亞鎖定了資源,到2023年中方對關鍵礦產的投資就已經超過80億美元了,遠超美國的3億美元。美國即使要在本土開採,也仍需要進口中重稀土礦石,最終形成本國開採,然後出口中國加工,再從中國進口的依賴循環。

(稀土工廠內用於組裝生產線的螺栓)
在技術領域,中美之間更是代差懸殊,精煉能源的缺失已經成爲了美方的致命短板。中國掌握全球92%的精煉產能和78%的分離專利,技術壁壘極高。中方的“無氨氮萃取”技術,純度已經達到了99.999%,成本還要比美國低40%;“浸萃一體化工藝”更是能徹底消除污染,回收率提升了20%。同比美國這邊,本土精煉廠還需要三到五年才能實現量產,且生產效率也僅是實驗室級別。就算有美國政府補貼託底,但依賴財政輸血恐怕也難以長期持續下去。
總的來說,美國若想真正突破困局,不僅需要在稀土二次回收、替代材料等新賽道實現技術躍遷,更需重構與盟友的產業協同機制,而這兩者,都遠非拉馬科布魯克礦所能承載的。
可以肯定的是,在這場稀土戰中,美國明顯已經失敗了,在其重建完整供應鏈的15年時間裏,中方將逐步完成向規則制定者角色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