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迎來生死之戰,32國不許中方做一件事,特朗普對普京稱呼變了

由 顧正龍 發佈於 熱點

'25-07-16

俄烏這場持續了三年多的戰爭,如今正走向一個臨界點——生死之戰的時刻。怎麼個“生死法”?先看特朗普給出的時間表。近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對外宣稱,如果俄羅斯在50天內不能和烏克蘭達成和平協議,那麼就要對俄羅斯商品徵收100%的關稅。看上去是在放狠話,其實細看之下,更像是變相的默許,甚至是鼓勵。



爲什麼這麼說?因爲隨着事件發酵,更多消息曝出,原來普京前幾天纔剛和特朗普通話,向他透露俄羅斯準備在60天內完成夏季攻勢,而現在特朗普突然給了俄羅斯50天的“緩衝期”,正好套進這個進攻計劃裏。毫無疑問,這不是湊巧,是心照不宣。也就是說,特朗普嘴上說“必須談判”,手上卻給了俄羅斯放開手腳的時間和空間,這不就是暗示:你快打,打出個結果來再說。


所以,這50天就成了烏克蘭能否守住陣地的關鍵,就成了俄羅斯能否一舉吞下烏東四州,甚至打穿戰線的關鍵。戰爭本身已經夠殘酷,現在還要加上一層政治算計,那就更難琢磨。而就在這微妙節點上,西方集團還不許中方做一件事,那就是切斷與俄羅斯的貿易往來。


此前特朗普已經放話要徵收“二級關稅”——也就是制裁那些跟俄羅斯做生意的國家,說白了,就是要這些國家“別買俄羅斯的石油”。現在俄羅斯的石油最大買家是誰?中國、印度,還有巴西。於是,北約祕書長呂特也跳出來了,他不光站在白宮說狠話,還直接點名三國,說“如果你住在北京、新德里或者你是巴西總統,請打電話給普京,告訴他必須認真對待和平談判”,否則就準備好面對“嚴重打擊”。



這背後邏輯很清晰,北約32國打不了俄羅斯,就打他的生意,逼着其他國家斷供,這就是“二級制裁”的真實目的。只不過問題在於,中國不買賬。中國外交部立場明確:中方不接受非法單邊制裁,也不喫脅迫那一套。中方始終認爲,解決烏克蘭危機的唯一出路是對話和談判。更何況,中俄的合作是公開透明、基於互利的,不受任何第三方干擾。


有分析認爲,特朗普一邊喊着要談判,一邊又對着其他國家比劃制裁大棒,實際上就是在製造輿論壓力。他知道,打壓中俄合作不容易,於是找了個話頭,借“和平協議”之名,行施壓之實。而北約32國,也不算是真統一戰線,充其量只是被拉進來的“背書者”,大多數國家其實心裏也清楚,誰是真正希望戰爭結束,誰又是在打“算盤”。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那就是特朗普如今對普京的稱呼也變了。過去,他一口一個“普京是朋友”,甚至被外界質疑“親俄”。如今,特朗普卻話鋒一轉,稱我不想說普京是個“刺客”,但他確實是個“狠角色”。不過,從他一邊“罵”普京、一邊又在行動上配合來看,這不是改口,這是徹底甩鍋。


畢竟,特朗普自己也面臨壓力,他原本試圖對烏克蘭採取“冷處理”策略,也就是不主動幫忙、不全面援助,甚至有意讓烏克蘭喫虧,好換取俄方在中東問題上的讓步。但沒想到,這套操作在國內外遭到了極大反彈,共和黨內部有不少人反對他的“挺俄路線”,歐洲盟友也不滿美國“袖手旁觀”。



在這種情況下,特朗普急需一個“轉身”的機會。於是,他就拿這次會見北約祕書長呂特當臺階,一邊說要軍援烏克蘭,一邊放出制裁俄羅斯的狠話,還強調“對普京失望”。這相當於告訴世界:“我變了,我不再站在普京那邊了。”——這是不是事實不重要,關鍵是他得這麼說。


而普京那邊呢?一聽特朗普放話“50天內必須達成協議”,俄羅斯很冷靜。佩斯科夫說,這事我們得研究一下;梅德韋傑夫直接說特朗普是在“作秀”;拉夫羅夫則說,想談可以,但俄方還沒收到烏克蘭那邊的任何回應。


所以,俄羅斯其實也看透了,這所謂的“最後通牒”並不真是通牒,而是特朗普給自己留的臺階。他明白,特朗普不是來真打的,是來真拖的。50天后,如果俄羅斯打出成果,那美國可能也就默認結果了;要是打不出,特朗普再來個“我已經努力了”的臺詞,也能交差。


另外,不得不說一句,俄羅斯確實沒有被打垮,不但沒垮,還越打越穩。數據顯示,俄羅斯經濟增長了4%以上,工業生產也在提升,戰場推進的速度也比去年更快。用普京的話說,就是“在最艱難的時刻,俄羅斯挺住了”,因此,指望100%關稅就能壓垮俄羅斯,實在太樂觀了。



總之,不管外界怎麼施壓,中國都不會被裹挾進這場衝突,也不會被動接受所謂“選邊站隊”。中方只做一件事——推動和平談判,爭取儘早結束戰爭,而不是像某些國家,表面勸和,背後煽風點火。真正想要和平的,不是喊得最響的那一個,而是願意坐下來談、放下姿態、不動干戈的那一方,這點,全世界都在看着。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