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日本共同社報道,特朗普週二宣佈,與日本達成 “有史以來最大貿易協議”,美方對日本實施的 “對等關稅” 稅率從此前的 25% 下調至 15%。這一協議背後,是美日在選舉和地緣雙重背景下的複雜博弈。
特朗普在社交平臺上稱,日本將圍繞汽車、大米及其他農產品等開放市場,還會購買數十億美元的商品和軍事裝備,向美國投資 5500 億美元,美國將獲得其中 90% 的利潤,協議能創造 “數十萬個就業機會”,他還提到計劃與日本就阿拉斯加液化天然氣項目達成協議。

日本首相石破茂則明確,針對汽車及零部件,雙方同意將今年 4 月起徵收的 25% 追加關稅減半,連同現行稅率調整爲 15%,實現了無數量限制的相關關稅下調。但鋼鋁關稅方面,美國加徵的 50% 稅率維持不變,協議也不包括匯率和防衛費內容。
青年日本問題學者陳洋認爲,這是美日的 “交易性妥協”,體現了特朗普 “美國優先” 思維,只要對美有利就靈活調整立場。從美國來看,特朗普正尋求鞏固民意,用這份協議爲關稅戰辯護,展現 “政績”;日本方面,石破茂在參議院選舉慘敗後執政壓力大,協議能顯示對美外交穩定,爲政府爭取喘息空間。
有網友覺得,這就是一場利益交換,美國拿關稅當籌碼,日本爲了汽車產業妥協。還有網友說,所謂 “最大貿易協議”,說到底還是美國佔大頭,日本不過是無奈讓步。
特朗普雖下調關稅,卻把 “懲罰性關稅” 變成談判籌碼,繼續迫使盟友讓步;日本則通過妥協保住核心產業,換取喘息。美日各取所需,卻也埋下隱患,這種基於利益的交易,能否長久還是未知數。
目前,協議關稅生效時間尚未敲定,但它已清晰展現出美日關係中 “交易優先” 的特點。在選舉和地緣的雙重考量下,這樣的妥協或許只是暫時的平衡,未來雙方的博弈還將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