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行業都有淡旺季之說,旅遊業尤其明顯。除了像春節、國慶、端午和中秋這樣的公衆假期,旅遊業最旺的旺季自然要算暑期。所謂“暑期”,一般指國內大部分區域氣溫最高的七、八月,這兩月的熱門旅遊目的地和景區不管氣溫是不是最高,至少人氣算得上居高不下。不過,七、八月實際上卻算不上是好的旅遊季節,甚至可以說是最差的旅遊季節。你別急着反駁,先看看我給你的理由。

對於地處北半球的中國來說,每年七、八月間的暑期正當全國絕大部分地域的夏季,說暑期是最差的旅遊季節,客觀上也與這個“夏季”相關。首先就是夏季氣溫最高,而且是地不分南北的高,不管是三亞的南海海濱,還是漠河的中蘇邊境,亦或是上海的黃浦江畔,以及霍爾果斯的對外口岸,或許日出日落的時間有很大差異,但正午的熱辣辣卻算得上相約一致地從不爽約。

對旅遊活動來說,氣溫高的一個副產品就是戶外活動難以在酷暑中開展,即使是晚上。雖然像博物館等室內的參觀遊覽活動不受太大影響,但畢竟大多數景點都在室外。過高的氣溫不但讓人變得慵懶,高溫下長時間的室外活動甚至會讓人有中暑的危險。如果是沒有做好防曬措施,曬傷曬黑也是大概率事件。或許只有一種旅遊活動會更適合讓人在暑期去旅遊,那就是玩水,不管是瀑布朔溪,還是下海衝浪。

但這又引起了暑期旅遊的另一個風險話題,那就是極端氣象和地質災害。暑期不但氣溫高,往往也是許多地方的雨季。雨季中的持續暴雨讓旅遊行程中斷是小事,但伴隨雨季的氣象災害和地質災害卻是大事,嚴重時會危及生命,比如颱風,比如洪水,比如泥石流......平時棲身於各種災害預警機制健全的城市,許多人可能不覺得這種影響,但若是身處陌生的大自然,即使有一般的自救常識,也往往難以應付所有的突發災害。

暑期即使不是體驗感最差的旅遊季節,至少也是體驗感最不好的旅遊季節。除了高溫和頻繁高發的自然災害這兩個客觀因素,還有旅遊體驗感等主觀因素。既然是旺季,那麼肯定是大家都要在這段時間內出遊,所以長城內外、大河上下皆是遊人,這邊西湖斷橋上游客摩肩接踵舉步維艱,那邊獨庫公路剛一放行立馬就被自駕遊的車輛塞爆。如果你的行程計劃是看人頭或數人頭那還好,不然,你的旅遊體驗感能好到哪兒去就不言自明瞭。

各大景區遊客爆滿只是暑期出遊體驗感差的表面,在這表面的背後則是從交通到食宿因供不應求而造成的旅遊消費“價高質次”的各種問題。暑期機票不打折很正常,暑期高速公路塞車也很正常;暑期網紅景區周邊的酒店一牀難求很正常,暑期許多旅遊城市鬧出天價菜單也很正常,甚至遊客多到讓景區限流更是暑期常態。價高量少的同時,服務質量也可能會大打折扣,“所謂蘿蔔快了不洗泥”,你有意見?忍着。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體驗這麼差,爲什麼還有這麼多人選擇在七、八月的暑期出遊呢?最大的原因就是“沒辦法”。六月初的高考結束後,高中畢業生們成了暑期遊的第一波主體,中考結束後的初中畢業生們則是第二波主體。不過對旅遊行業來說,這兩波只是暑假遊盛宴的“前菜”,從幼兒園到高校開始暑假後的學生遊纔是“主菜”,而其中拉家帶口的親子游則是其中的“硬菜”。

就像上班族們能夠出遊的時間只有那些公衆假期,學生黨們如果不想於公衆假期在景區中跟大人們擠來擠去,最大的時間窗口自然就落在了七、八月的暑假了。一個多月的時間,足以組織一次長線旅遊,或是度過一場悠長假期。如果你也在這段時間選擇出遊,視野所及必定能看到318沿線騎行的學生,或者帶着小孩在呼倫貝爾避暑的父母。畢竟,親子游的主體是子女,父母的假期可以騰挪(雖然能騰挪的父母不多),但小孩的假期卻是固定的。

暑期能成爲旅遊旺季,還有其它一些因素,比如夏季讓人身心更有活力,自然也就更喜歡外出旅遊,哪怕是短途遊;比如地處“火爐城市”的人們出於避暑的需要會選擇在暑期前往清涼的旅遊目的地;比如有些旅遊目的地在夏季才更適合出遊,而有些觀賞型旅遊活動只有夏季纔有,比如極晝,比如螢火蟲之舞。而在暑期的這段時間,絕大多數景區也會延長開放時間,旅遊城市還會組織更多的旅遊相關活動。

當然,也有一些旅遊目的地不適合在暑期出遊,比如許多“火爐城市”和海南大部。三亞熱帶的酷暑雖然擋不住親子游和學生黨們,但七、八月其實算是它的旅遊平季。另外,像雪鄉這樣玩雪的景區暑期就不要去了,除非你只是想避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