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豆芽
鬥魚的突圍之路,爲仍在行業浮沉中掙扎的玩家們提供了一些思路。
很長一段時間內,垂類遊戲內容平臺發展整體承壓,面臨着來自內、外的多重挑戰,業務結構也經歷着深度解剖重整。位於第一梯隊的鬥魚,也曾與行業一同經歷着諸多變化與不確定性,不過娛樂資本論持續觀察發現,鬥魚已經成功找到了增長路徑、步入增長正軌,並展現出一種風雨沖洗之後的韌性。
5月20日,鬥魚發佈了2025年第一季度業績報告。財報顯示,第一季度鬥魚總營收爲9.47億元。值得關注的是,其中創新業務、廣告及其他收入達到3.83億元,同比增長60.2%。
另外,毛利潤和毛利率分別環比增長62.6%、5.9%,第一季度平均移動端MAU爲4140萬、平均付費用戶290萬、ARPPU爲216元,調整後淨利虧損同比縮窄76.6%,整體態勢向好。

這些數據反映出,鬥魚的商業化效率進一步提升、盈利能力得到極大的改善。這意味着經過長期的摸索,鬥魚已然找到了確定性的發展方向,是非常積極的信號。
“2025年第一季度,我們專注於增強收入多元化能力和提升成本效率。在此過程中平臺流量和收入規模將會受到內容調整的波動,我們認爲這些措施是提升公司運營效率的必要措施,長期來看有利於公司的健康可持續發展。”鬥魚聯席CEO任思敏表示。
進一步拆解發現,鬥魚的增長主要歸因於找到了可持續的商業模式,並通過生態優化來提升商業效率、降低非必要成本。娛樂資本論試圖找到平臺具體做法,爲行業其他玩家找到一些可參考路徑。

從“營銷玩法”到“消費體驗”, 深度解析鬥魚的增長密碼
找到新的增長曲線,是很多商業模式發展至一定階段,必須要面臨的課題。尤其對於歷經變革的行業從業者而言,在原有業務出現衝擊的情況下,找到新的商業着力點,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其是否能繼續往前。
鬥魚業績趨穩的關鍵,就是找到了可持續的商業路徑。過去一個季度,鬥魚加大與主流遊戲廠商的合作,爲用戶提供更爲便捷、沉浸、有平臺特色的消費體驗,充分利用鬥魚遊戲資源賦能平臺商業化。
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遊戲市場實際銷售收入達到3257.83億元,同比增長7.53%。遊戲內容供給覆蓋了PC、手機、主機等多個終端,IP衍生、休閒競技、開發世界等遊戲類型格外火熱。遊戲內容IP市場的擴大,代表着更龐大的消費需求。
鬥魚正是看到了背後的商機,進而加大了合作力度,而且鬥魚站內本身就聚集了大量有遊戲內容需求、且有消費意願的精準用戶,從遊戲廠商到用戶消費之間的需求匹配,自然就促進了收入的增長。

不過匹配需求只是第一步,如何通過更創新的玩法、高互動性的內容,打造更友好的消費場景,提供用戶的主動消費意願,纔是平臺的能力所在。
具體而言,鬥魚打通了“PGC綜藝+道具售賣”模式,通過主播流量、特色內容構建了一個全新的變現場景。該模式下的《鬥魚和平精英冒險之旅》就邀請了跨分區主播前往長白山開展“戶外娛樂+遊戲直播”,最終分區新增觀看UV達到非活動日的兩倍。
“英雄聯盟蛇年限定福利專場”也是“PGC綜藝+道具售賣”的成功實踐,該內容涵蓋了主播南波兒專場帶貨、雲頂之弈4V4趣味賽事等配套直播內容。

同時,鬥魚也在嘗試提升消費者的互動性,讓用戶有更多參與感。1月份,鬥魚繼續攜手《和平精英》開啓和平小店,並啓動海選道具投票活動,玩家可先後在遊戲內及鬥魚直播間進行投票,最終決小店上架道具品類。
除了圍繞遊戲內容創新消費場景,爲了進一步滿足用戶的多元需求,鬥魚也在嘗試新的業務形態。
第一季度,鬥魚推出的獨立語音社交業務服務在商業端也有不錯的表現,營收達到2.9億,成爲拉動業績增長的新引擎。當然這背後,也是得益於平臺的精細化運營,該業務結合了春節的系列營銷活動,匹配了更爲高效的流量分發機制,吸引了很多用戶的關注和付費。

除此之外,直播、廣告等傳統的盈利模式,仍是鬥魚佔比較高的商業板塊。
簡言之,鬥魚長期以來在業務層面的戰略轉型,已初具成效,如今平臺的收入模式更多元、更健康,尤其是在創新業務的增長中,也可以看到更具確定性的未來。

豐富內容矩陣、加強生態聯動,鬥魚如何爲商業提效降本?
一個殘酷的現實是,如今談到商業增長,不僅是要找到那些未被滿足的需求,還需要以最低的成本、最大程度釋放出這些需求,以高投入換取高增長的時代過去了,優化資源、提升效率纔是王牌。
就內容平臺而言,這個王牌則是良好的內容生態。因此,鬥魚很早就開始調配站內內容供給,在版權內容之外,推出更多平臺自制賽事。
過去一個季度,鬥魚轉播官方大型賽事活動近40場,包括王者榮耀KPL春季賽、穿越火線CFPL春季賽、無畏契約曼谷大師賽、CS2 Blast春季賽和里斯本公開賽等官方大型賽事。這些官方專業賽事涵蓋了當前大多數熱門遊戲IP,滿足了遊戲愛好者們的基礎內容需求。

在此基礎上,鬥魚在第一季度還自制了20餘場電競賽事,例如Dota2的主播冠名和品牌合作賽事、英雄聯盟時光杯S2、結合遊戲會員活動和官方賽事冠名推出的和平精英PGC節目。

而且在自制賽事上,鬥魚充分結合了競技性和泛娛樂屬性,不僅吸引了核心遊戲粉絲,也帶動了泛遊戲用戶的迴流。
例如英雄聯盟時光杯S2賽事,就邀請了全網英雄聯盟頭部技術主播和老牌人氣選手,並引入了“搶人卡”、“教練正在熱身”、“時光杯交易周”等特殊賽制,讓比賽更具觀賞性。效果也是顯而易見,時光杯期間,觀時漲幅提升了134%、日均賽事迴流也實現了255%的大幅提升。
在其他熱門分區,鬥魚也在通過賽事內容創新,帶動整個分區的活躍度。
官方版權內容、自制賽事、“遊戲+”泛娛樂節目共同構成了鬥魚兼具專業和觀賞性的電競內容矩陣,爲商業化的實踐和探索提供了豐沃的試驗田。
此外,鬥魚也在積極聯動站內外資源,提升生態活力、推動內容破圈。

一方面是站內的資源協同,長期在行業的深耕,鬥魚本就積累了大量優質主播資源、形成了多個精細化的垂類分區。如今平臺更加主動地去促進這些不同分區、不同主播之間的聯動,並結合大型營銷節點,打造出多個讓用戶直呼“雙廚狂喜”的內容樣本。
前文提到的《鬥魚和平精英冒險之旅》就匯聚了衆多人氣主播、職業選手,在跨年期間在長白山帶來一場冰雪風光之下的直播狂歡;以趣味小遊戲對決爲核心的《鐵魚七項-新年狂歡周》就集合了王者榮耀、英雄聯盟、娛樂顏值分區的15名主播,在五子棋、QQ飛車等遊戲中過招;在春節期間推出的“遊園新春會”活動,也吸引了多位跨分區主播參與,例如主播Gemini、若若跑的賊快、南波兒大魔王等。

另一方面,是站外的內容聯動。曾經單打獨鬥、各自爲營的模式已然失效,取而代之的是各行業從業者發揮自身優勢、協同作戰,“做大蛋糕”是當前的行業共識。
作爲行業頭部平臺,鬥魚一直都在促進更多內容端的跨平臺合作,聯動行業資源放大內容勢能。《英雄聯盟手遊》的電子杯、《王者榮耀》的重生之我在峽谷真牛杯等等,都是鬥魚聯合第三方平臺推出的電競賽事。
在內容生態上的破圈合作,不僅給商業化提供了諸多可能性,也通過獨特的內容能力有效降低了成本。畢竟如今內容平臺的發展不再強依賴於大手筆購買的版權內容、斥巨資簽約的超頭主播,良好的氛圍社區、豐富的內容品類,纔是考驗一個內容平臺的新標準。
拆解發現,鬥魚亮眼的業績表現背後,是平臺從商業模式創新到內容運營效率的整體性改善。雖然行業仍在變革階段,但諸如鬥魚之類的行業玩家,正紮根於此、放眼未來,探索與當前大行業變化同頻的發展模式,爲整個遊戲內容平臺的突圍提供了一些新的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