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好科技金融這篇大文章,是深化“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的內在要求,也是構建新質生產力的堅實支撐
文|《財經》研究員 丁豔
編輯|楊芮 張威
6月19日,中國人壽保險(集團)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蔡希良在2025陸家嘴論壇“全體大會五:金融支持新質生產力發展”上表示,做好科技金融這篇大文章,是深化“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的內在要求,也是構建新質生產力的堅實支撐。
“這兩年,我走訪調研了不少科創企業,深刻感受到,企業對科技金融綜合服務需求越來越迫切。”蔡希良表示,中國人壽積極響應市場需求,依託保險投資銀行綜合金融優勢,發揮不同金融業態的協同效應,統籌運用股權債權保險等工具,爲科技型企業提供全生命週期、全方位金融服務,積極探索構建科技金融國壽服務生態。
在具體舉措上,他進一步闡述道,一方面,重點加大對科技創新風險保障力度,持續創新科技保險產品,通過共保體等方式實現科技研發、成果轉化和應用推廣的保險保障全覆蓋,有效緩解科技創新的後顧之憂。“今年以來,我們已累計爲戰略性新興產業提供風險保障近40萬億元,服務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超過9600家。”
另一方面,充分發揮保險資金長期資本、耐心資本優勢,用好廣發銀行信貸資源,爲科技企業提供科技投資和科技信貸、投貸聯動綜合金融支持。比如,中國人壽科創產業基金參投廣東某高科技企業A輪融資,同時廣發銀行提供授信等金融服務。綜上,通過構建科技金融服務生態,實現同一集團不同金融服務的資源共享、優勢互補,能夠增強科技金融適配性,助力科技企業進一步提升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在保險資金方面,蔡希良認爲,保險資金長期資本、耐心資本特點,與科技創新週期長、投入高的需求特徵具有較好的匹配性。但保險資金又是老百姓的養老錢、救命錢,對資金運用安全性要求比較高,科技創新早期風險高、不確定性大,保險資金“投早、投小”存在天然障礙。
爲了破解這個難題,蔡希良表示,中國人壽積極探索,創新S基金接力投資模式,實現了險資“投早、投小”的突破。“2023年,我們出資118億元,以S份額方式受讓上海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股權,完成行業首單S基金投資,成功探索了保險資金與政府產業引導基金接力投資的模式。”
蔡希良認爲,這種模式的特點是政府產業引導基金完成重點領域科技企業孵化,保險資金在相對成熟階段接力進入,既幫助政府基金“騰籠換鳥”,提升政府資金運用效率,又滿足了保險資金的穩慎投資原則,實現了政府引導扶持產業“從零到一”、市場化資金“從一到百”的投資接力。“2024年,我們再次出資50億元以S份額方式投資北京市科技創新基金,後續我們將做好經驗總結和模式推廣。”

責編 | 張雨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