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觀察 | 不跟風的OPPO,站在風口上做什麼?

由 財經雜誌 發佈於 財經

'25-07-26

抵禦外在的誘惑和影響,從事物本源出發去做決定,“選擇正確的事情”

文|施然

當前科技行業正經歷一場機器人競賽的狂歡。7月26日,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開幕,機器人連續第二年成爲展會現場的“關注度擔當”——此次大會展出了超過60款機器人,比同期展出的大模型數量多出了50%。

科技領域熱點輪動極快。如今各家廠商爭先恐後進入機器人賽道的樣子像極了兩年前紛紛扎入大模型的場景。不過,這一次,一家頭部手機大廠缺席了——和同行或已經推出機器人產品、或明確提出機器人設想不同的是,OPPO此次沒有帶來任何機器人產品,而是沿着去年提出的“AI手機”主張,重點展示了其在終端AI上的進展。

手機廠商集體湧向機器人背後有深刻的行業邏輯。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已連續五年陷入增長停滯,而機器人產業卻保持着20%以上的年增長率,預計2030年市場規模將突破千億美元。對手機廠商而言,佈局機器人既是技術能力的自然延伸,更是搶佔下一代終端入口的戰略選擇。

不過,對於一家今年馬上30歲的企業來說,OPPO有着自己很成熟的經營理念和發展節奏。雖然已經很久不在公衆場合露面,但OPPO創始人陳明永的“金句”仍出現在各類企業管理或者商業研究機構的案頭上。如果我們仔細觀察這家公司的脈絡,對於OPPO“爲什麼還不入局機器人”,或者爲什麼還不入局那些外界認爲它應該要做的領域——這一類問題的答案都不難預期。

戰略:蟄伏還是押注?

機器人賽道火熱,不同的手機制造商正在用不同的姿勢快速切入這個市場。

目前,小米機器人已進入製造階段,vivo、榮耀和華爲也相繼釋出對機器人的設想。vivo依託其藍心大模型和MR影像技術,專注打造機器人的“大腦”和“眼睛”;榮耀利用算法優勢,將合作機器人初創企業納入智能製造體系中;華爲更傾向於構建技術底座,通過大模型、雲等技術賦能產業生態。

目前各家均未提出具體的產品時間落地規劃。

行業的普遍觀點是,機器人,尤其是人形機器人現在談商業化落地爲時尚早。小鵬汽車CEO(首席執行官)何小鵬、宇樹科技創始人王興興、優必選科技創始人周劍此前曾有一個共識:當前人形機器人技術水平接近自動駕駛的L2(輔助駕駛)初階,但行業都期望,儘早能實現可量產且具備商業價值的L3(有條件的自動駕駛)初階能力。

何小鵬認爲,人形機器人從L2跨越到L3,所需要的能力和難度是此前的數十倍。自動駕駛達到L3階段就會迎來iPhone4時刻,但人形機器人需要達到L4(高階自動駕駛,無需人類干預 )階段才能迎來iPhone4時刻,也就是大家想象的機器人走進千家萬戶成爲現實。

另多位行業人士向我們表達了一個相同的觀點:更受輿論場熱捧的人形機器人行業正處於大規模量產前的混沌期,仍存在諸多不確定。國內廠商舉棋不定:一方面不願在這一新興領域落後於同行,另一方面也在謹慎觀察,尋找合適的入局時機與策略。

和已經入局的同行相比,OPPO目前在機器人領域並未有太多公開信息。今年4月,時任OPPO中國區總裁劉波在媒體採訪中被問及OPPO是否會進軍機器人領域時並未正面給出“是”或者“否”的答案,而是表示,OPPO在AI技術的應用上,將重點聚焦於影像、生產力提升、效率優化以及文娛體驗這四個關鍵領域。OPPO研究院已經在機器人技術,包括機械臂和關節技術等方面,進行了長期且深入的研究。

劉波當時透露,OPPO在技術研發已經取得了不少進展,但更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利用AI技術,在應用場景和底層技術上爲用戶解決實際問題。

策略:“本分”決定選擇

這種策略選擇和OPPO的基因有關。

在OPPO 20餘年的發展過程中,經歷過從MP3播放器製造商轉型爲移動設備製造商,也經歷過功能機轉向智能機、5G的興起。近年來,隨着技術發展越來越快,可穿戴設備、新能源汽車、VR/AR、元宇宙等新概念層出不窮,但OPPO的戰略決策始終圍繞其“本分”的價值取向展開——所謂“本分”,是OPPO從創始人之一、“投資教父”段永平處沿襲的價值觀。“本分”貫穿了段永平30多年的商業生涯,也深刻影響了陳明永治下的OPPO,簡單理解,本分就是抵禦外在的誘惑和影響,從事物本源出發去做決定,“選擇正確的事情”。

段永平曾在多個場合強調,“做對的事,把事做對”和“承認自己的無知,守住能力圈”。

在一個被“FOMO”(Fear of Missing Out”,害怕錯過)情緒籠罩的時代,這種不隨行業熱度而波動的價值觀逐漸變得稀缺,也越來越需要勇氣。

陳明永曾這樣闡述公司的決策邏輯——進入新領域的先決條件並非行業熱度,而是能否創造獨特的用戶價值。OPPO戰略合作部技術戰略規劃總監陳曉春告訴我們,OPPO在歷史上投入過各種各樣的賽道。OPPO在定義各個賽道的時候,是從用戶的需求原點去出發的,“OPPO會去考慮用戶需要什麼、OPPO的目標用戶是誰,再依此去定義整個賽道的選擇;只有當技術能真正滿足用戶需求,並且打磨到符合OPPO的高標準時,OPPO纔會考慮推向市場。”

也就是說,盲目追逐風口和刻意迴避熱門賽道均不符合OPPO價值觀,在評估新領域時,OPPO希望基於賽道長期價值創造進行獨立判斷。

陳曉春表示,OPPO很早就在做機器人相關技術的預研。2020年OPPO發佈“3+N+X”技術戰略時,人工智能作爲核心方向之一,其中就包括了機器人相關的研究。

但是,OPPO和其他手機廠商的不同之處在於,OPPO的機器人佈局並不侷限於人形機器人。陳曉春表示,如果將AI手機視爲用戶意圖識別和信號發射的中樞神經,機器人應該被視爲廣義的執行終端——任何能理解用戶意圖並執行任務的設備,都可以視爲機器人。

OPPO近兩年在AI上的所有技術創新都圍繞一個訴求:以AI手機爲戰略核心,聚焦於用戶關注的高頻場景,用技術去提升用戶體驗。

例如,2024年初,OPPO就率先發布了“AI手機”,並且聯合IDC發佈了業內首個AI手機白皮書;2024年的ODC(OPPO開發者大會)AI也是整場活動的重心,OPPO在這一年的Color OS 15上發佈了一系列系統級AI應用。

今年,OPPO幾乎全系產品的小布助手都接入了DeepSeek,1.5億的月活用戶數,躍居全球接入DeepSeek數量最多的智能終端廠商。6月,OPPO又成爲手機廠商裏第一個發佈“類Manus”的深度研究功能,讓用戶一句話就可以生成一個專業的研究報告。直至最近的WAIC,OPPO又展示了端側AI性能上的突破——而隨着性能的提升,很多已有的體驗會變得更佳,而一些原本不具備可行性的應用場景可能也會成爲現實。

換句話說,AI手機將始終扮演着“智能中樞”的關鍵角色,連接用戶意圖與數字世界;機器人作爲服務載體呈現出多元的可能性。

籌碼和能力

我們正在經歷信息技術大爆炸的時期,科技行業隔一段時間就會有一個新風口,而這些風口上很難看到OPPO的影子。

爲什麼OPPO“不着急”?段永平曾說,“敢爲天下後,後中爭先。”無論是智能機、5G、影像、摺疊屏、曲面屏還是AI手機,OPPO曾經多次進入新的領域,也多次後發先至,這種能力同樣離不開“本分”的價值觀。

企業經營中,“本分”就是對內善待員工,對外不欺上下游和消費者,對行業不參與惡性競爭。

OPPO的官方賬號OPPO Story曾經分享過一個這樣的故事:

像這樣的故事在OPPO發生過很多次,這種做法也換得了合作伙伴無條件的信任,例如OPPO 需要投入新領域,很多供應商企業在市場前景不明朗的情況下便敢於增加產線、增加新設備,全力支持OPPO轉型。在OPPO擴展國際市場時,不少渠道商跟隨OPPO一同出海,提供真金白銀的資金支持,並幫助OPPO成爲現在東南亞全年出貨量第一的手機品牌(Canalys2024年數據)。

“老將回巢”這樣的戲碼屢屢上演,當OPPO因爲業務拓展而需要離巢的OPPO人迴歸時,他們可能在外面已經有一方天地,但往往不需要太多決策成本就會選擇迴歸。

也就是說,OPPO的後發先至本質上有賴於在員工、合作伙伴、消費者心中多年積累起的信任。在“百草枯”類型企業遍佈的當下,這種樸素的“商道”成爲一種稀缺品質。

AI時代,這種價值觀的意義被放大了——放大不僅表現在企業在面對迅速升起的新技術前要有定力,在喧囂的市場前保持自己的判斷力。更重要的是,科技企業在AI時代的競爭比此前更強調合作和生態。

陳曉春告訴我們,目前各手機廠商在推動AI終端執行落地的過程中,突出的挑戰是如何打通“意圖-執行”的全鏈路。比如感知到用戶快到家了,作爲手機廠商,OPPO的設備能夠精準捕捉用戶狀態和意圖。但要打通從意圖識別到服務執行的完整鏈條,還需通過標準協議接入空調、燈光等設備,甚至接入外賣遞送等本地服務,這就需要整個產業鏈的協同。

未來智能生態的發展應該是開放協作的。保持技術預研和關注、對行業有強大向心力、堅持爲消費者打磨產品,這些前提讓OPPO雖然暫時未正面進入機器人行業,但是一直在積累進入這一行業的能力、構建屬於自己的技術圖譜。在一次次產業輪動中,優秀的企業應該保持自己的節奏——真正的創新不會來自對風口的盲目追逐,而是誕生在對本質的堅守。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