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捷財經觀察 | 用育兒焦慮加大生育成本實現計劃生育的鍋該揹走了

由 張捷財經觀察 發佈於 財經

'25-08-03

當前,育兒焦慮已成爲社會廣泛關注的話題。這種焦慮不僅源於家長對孩子成長的重視,更與商家的營銷手段密切相關,同時還暗含着複雜的歷史背景,其影響正逐步顯現。

商家深諳 “孩子的錢好掙” 之道,而撬動家長消費的關鍵,正是育兒焦慮。中央權威媒體對此已明確表達關切,《經濟日報》便曾發文《警惕育兒焦慮營銷 掉進商家陷阱》,直指當下存在的問題。

報道中提到,各類機能鞋、學步鞋等兒童用品掀起消費熱潮,商家宣稱其能 “減少摔跤次數”“矯正步態”,價格由此從數百元飆升至數千元。然而,國內目前尚無相關產品標準,此類功能性宣傳缺乏科學理論依據。

事實上,這並非個例。從幼兒期到學齡期,商家圍繞兒童成長的各個階段,已形成完整的 “焦慮產業鏈”。其本質是利用家長的信息差和育兒焦慮收取 “智商稅”,這不僅加重了家庭養育負擔,也擾亂了正常的市場秩序。

育兒成本的不斷攀升,帶來了顯著的社會影響 —— 越來越多的人因 “生育成本高、養育難度大” 而不願生孩子,形成了 “不願生育” 與 “過度消費” 並存的矛盾局面。

這種現象的產生有其歷史背景。在計劃生育政策實施的獨生子女時代,一些做法和說法客觀上加劇了育兒焦慮。例如,過去對於意外懷孕,部分地區存在鼓勵終止妊娠的導向;關於緊急避孕藥的影響,曾有 “服用後半年內懷孕可能導致胎兒畸形,建議打掉” 的說法,如今這一表述已調整爲 “密切關注”。

當時,孕期若接觸藥物、酒精、煙味等,也常被過度強調風險。而在計劃生育政策實施前,生育環境相對寬鬆。有觀點認爲,彼時部分醫療建議存在過度警示的傾向,例如對備孕階段的嚴格要求,客觀上推動了葉酸、補鈣等相關產品的消費,以及胎教等領域的過度投入,形成了育兒焦慮的早期土壤。

值得注意的是,“優生優育” 的理念在傳播過程中,部分被異化爲焦慮的源頭,商家藉此打造的 “起跑線” 焦慮,讓家長陷入過度消費的怪圈。

如今,隨着人口形勢的變化,人口下降趨勢明顯,社會對生育問題的關注度日益提升。育兒焦慮背後的 “智商稅” 現象,其源頭可追溯至特定歷史時期的政策影響。當前,亟需釐清這些問題的根源,糾正過度營銷帶來的市場亂象,減輕家庭養育負擔。

育兒應迴歸理性,需正視概率問題與現代醫療檢查手段的進步,避免被不必要的焦慮裹挾。只有正本清源,打破 “焦慮產業鏈”,才能營造更健康的生育和養育環境。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