喫餃子到底會不會胖?答案或許和你以爲的不一樣!

由 民福康養生堂 發佈於 健康

'25-07-04

過年時全家圍坐包餃子的溫馨場景,冬至“不喫餃子凍耳朵”的傳統習俗,街頭巷尾熱氣騰騰的餃子館……餃子早已融入我們的生活,成爲餐桌上的常客。然而,不少人在大快朵頤後,總會心生疑慮:喫餃子到底會不會胖?這個問題的答案,遠比我們想象的要複雜!

一、餃子的“熱量密碼”:成分決定胖瘦

餃子看似普通,實則是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與脂肪的巧妙組合。其熱量高低,關鍵在於餃子皮、餡料和烹飪方式這三大要素。

先說餃子皮,一般用小麥麪粉製作,每100克麪粉熱量約360千卡,經過加水揉成麪糰後,雖然熱量有所稀釋,但如果餃子皮較厚,或者食用量較大,碳水化合物的攝入就不容小覷。而一些追求健康的人會選擇全麥麪粉、蕎麥麪粉來製作餃子皮,這些粗糧麪粉富含膳食纖維,在增加飽腹感的同時,消化吸收相對較慢,升糖指數比普通麪粉低,更有利於控制體重。

餡料的選擇更是千差萬別。純素餡料如韭菜雞蛋、白菜香菇等,熱量相對較低。以韭菜雞蛋餡爲例,韭菜富含維生素和膳食纖維,雞蛋則是優質蛋白質的良好來源,每100克韭菜雞蛋餡熱量大約在120-150千卡。但要是換成肉餡,尤其是五花肉餡,熱量就會大幅上升。五花肉本身含有較多脂肪,每100克五花肉餡熱量可達250-300千卡。此外,有些肉餡在調製時還會加入大量食用油、蠔油等調味品,進一步增加了熱量。

烹飪方式也對餃子的熱量影響明顯。水煮餃子,由於在烹飪過程中不額外添加油脂,是最健康的方式,一份200克的水煮餃子(約15-20個),熱量大概在300-400千卡;蒸餃與水煮餃類似,熱量差異不大;而煎餃和炸餃,在製作過程中吸收了大量油脂,同等重量下,煎餃熱量可能達到500-600千卡,炸餃甚至超過700千卡,多喫幾個,熱量很容易超標。

二、喫餃子不胖的“隱藏技巧”

雖然餃子的熱量有高有低,但只要掌握正確的方法,完全可以享受美味的同時保持身材。

首先,控制食用量是關鍵。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成年人每餐主食攝入量在100-150克爲宜。一般來說,一箇中等大小的餃子皮約10-15克,再加上餡料,喫10-15個餃子作爲一餐主食較爲合適。如果一頓喫30-40個餃子,即便餡料是低熱量的素餡,過多的碳水化合物也會轉化爲脂肪儲存起來。

其次,合理搭配食材。喫餃子時,不妨搭配一些涼拌蔬菜,如黃瓜、生菜、菠菜等。這些蔬菜富含膳食纖維和維生素,不僅能增加飽腹感,還能促進餃子中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同時,搭配一碗清淡的湯,如紫菜蛋花湯、白菜豆腐湯,能讓飲食更加均衡,減少對高熱量食物的渴望。另外,避免搭配高熱量的蘸料,像辣椒油、麻醬等高脂肪調料,可以選擇用醋、蒜末、生抽簡單調製的蘸料,既能提味又不會攝入過多熱量。

再者,注意進餐順序也有講究。先喝一小碗湯,再喫蔬菜,最後喫餃子,這樣的順序能讓胃先有一定的飽腹感,從而控制餃子的攝入量。而且,細嚼慢嚥也很重要,充分咀嚼餃子不僅有助於消化,還能讓大腦及時接收到飽腹感信號,避免喫得過多。

三、餃子的“健康變身”:創新喫法更輕盈

除了傳統的做法,我們還可以對餃子進行一些創新,讓它變得更加健康。比如,嘗試用蔬菜汁和麪,像菠菜汁、胡蘿蔔汁,不僅能增加餃子皮的營養,還能讓餃子色彩鮮豔,提升食慾;餡料方面,減少肉餡中肥肉的比例,增加蔬菜的含量,或者用雞胸肉、魚肉代替部分豬肉,既能保證蛋白質的攝入,又能降低脂肪含量。

另外,製作蒸餃時,可以在餃子皮中加入適量的燕麥粉、玉米麪,增加粗糧的攝入;水煮餃子時,在水中加入少許鹽,能讓餃子皮更有韌性,同時減少餃子粘連,方便食用。

餃子本身並非“致胖元兇”,關鍵在於我們如何選擇和食用。只要控制好餃子的食材搭配、食用量和烹飪方式,再輔以合理的飲食結構和適量的運動,就完全可以把餃子當作健康又美味的一餐。下次喫餃子時,不妨試試這些小技巧,既能滿足味蕾,又不用擔心長胖,讓每一口餃子都喫得安心又快樂!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