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進入七月暑熱難耐,吹風扇和開空調的健康之爭“再現江湖”。有人認爲整晚開着空調睡覺可能會得“空調病”,所以夜裏吹風扇睡覺比開空調更健康。其實不然,所謂的自然風也並不代表一定健康,氣溫超過人體適應溫度、溼度時,要果斷開空調……最新一期“科學”流言榜揭曉,網羅近期熱門的健康流言,快來看看你中招兒了沒?
每月“科學”流言榜由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北京市委網信辦、首都互聯網協會指導,北京科技記者編輯協會、北京地區網站聯合闢謠平臺共同發佈。
流言 動物油比植物油更易讓人發胖
真相 有些人覺得相較於動物油,植物油更健康,不易讓人發胖。因此,用植物油做菜不需要太注意控制用量。實際上,過度攝入植物油,同樣會因能量蓄積導致肥胖。
某一種食物會不會讓人發胖,主要看其能量的含量。同等重量的動物油與植物油所含能量幾乎一致,因此,在攝入量相同的前提下,兩者導致人發胖的“能力”並無本質差異,並不存在哪種油“更容易讓人發胖”的說法。動物油(如豬油、牛油)因其獨特的化學和物理特性(如飽和脂肪酸含量高、香氣濃郁),在烹飪中更易賦予食物醇厚的風味,讓人食慾大增,不自覺過量進食,而“喫得多”纔是導致能量過剩、誘發肥胖的關鍵因素。
流言 睡覺時開風扇比空調更健康
真相 炎炎夏日,有人擔心整晚開着空調睡覺可能會得“空調病”,因此選擇吹風扇睡覺,認爲這比開空調更健康。其實未必,當氣溫過高,特別是超過人體正常適應溫度的時候,要及時果斷開空調,尤其是老年人、有基礎疾病的人羣等更要及時開空調。
天氣十分炎熱時,風扇吹出來的是熱風,可能會影響睡眠深度,降低睡眠質量。此外,風扇是通過空氣流動加快,藉助水分蒸發帶走熱量從而降低溫度,可能導致體液的丟失。如果不能及時補水,血液黏稠度會升高,對於心腦血管疾病患者會有疾病加重的風險。相比之下,房間裏開空調,溫度和溼度都是可以調節和控制的。而大家常說的“空調病”,只不過是不當使用空調造成的。
專家建議,夏天白天將空調溫度設置在26℃,晚上可以設置在28℃,省電環保,體感也舒適。與此同時,開空調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其一,睡覺時可以將空調設定爲睡眠模式。睡眠模式會在睡眠期間逐步調高溫度,既能避免睡眠時人體着涼感冒,又可節省電能。其二,開空調製冷時,最好把空調風向調爲朝上。冷空氣一般會向下走,熱空氣向上走,這樣利用冷熱空氣自身的物理特性,會達到均勻舒適的室溫。其三,碰到天氣悶熱難受時要善用空調的“除溼”功能。這個功能模式不僅可以讓室內溼度降下來,還可省電。其四,在空調的出風口前放盆水,尤其是相對乾燥的北方,避免人長時間待在空調屋裏使口、鼻、眼睛變得乾澀、酸脹。其五,每天早晚開窗通風半小時以上,有助於保持室內空氣新鮮,補充氧氣,排出二氧化碳和其他有害物質。
流言 碳板跑鞋可作中小學生日常鞋
真相碳板跑鞋外觀炫酷、科技感十足,穿着很輕便、彈力足。然而,針對中小學生來說,這種鞋並不能代替運動鞋每日穿着。
碳板跑鞋是一種在鞋底嵌入碳纖維板的專業跑鞋。其設計初衷是利用碳板的剛性提供推力,產生類似“彈簧”的推進效果,幫助運動員減少能量損耗,進而提高比賽成績,其使用場景被嚴格限定在平坦乾燥路面的高強度直線奔跑,並不適合日常通勤。
學生體測更多是對日常鍛鍊成效的檢驗,將碳板跑鞋視爲體考“捷徑”,而忽視日常科學鍛鍊,屬於典型的本末倒置。平時不運動、不鍛鍊,穿再好的鞋,作用也不大,反而可能造成身體損傷。
特別是中小學生的日常活動與碳板跑鞋的專業化設計存在衝突,長期穿有運動損傷的隱患。一方面,中小學生的骨骼還未發育成熟,長期穿碳板鞋會出現足底筋膜炎,導致足弓塌陷,成爲扁平足。同時,還會使跟腱長期處於高負荷狀態,引發跟腱炎。另一方面,碳板跑鞋的高回彈性可以提高推進力,但也會弱化踝關節和足部本身肌肉的力量,進而降低踝關節的穩定性,更容易出現扭傷等情況。
不僅如此,長期穿碳板鞋會打破身體的平衡,導致走路姿勢異常,腳後跟很難正常着地,只能靠前腳掌墊着走。這時,身體爲了維持平衡,骨盆會不自主地側傾或前傾,脊柱和腰椎被迫過度前凸,長此以往可能會誘發腰突和腰肌勞損。
流言 酒精擦傷口越疼 消毒就越徹底
真相 夏天衣着單薄,難免磕磕碰碰,這時很多人會想到用酒精消毒傷口,而且認爲傷口越疼,消毒效果就越徹底。其實,這樣做是錯誤的。
醫用酒精確實是非常好的消毒劑,有效消毒濃度爲75%,低了高了都會嚴重影響消毒效果。但是,醫用酒精也是“敵我不分”的消毒液,不僅會殺滅傷口裏的病原微生物,還會破壞傷口處的健康組織細胞,進而影響傷口癒合,甚至導致瘢痕形成。
醫用酒精適用於無破損的皮膚消毒,比如手術前的術區消毒、日常生活中的手消毒等。對於傷口的消毒,建議選擇不含酒精的醫用碘伏消毒液,其優點是對創面刺激性小、殺菌效率高。
流言 睡前多喫碳水能快速入睡
真相 很多人喫完米飯、麪條等碳水化合物後,會出現犯困的現象,也就是“暈碳”,由此認爲,睡前多喫點碳水食物有助於快速入睡。這樣的說法有些片面,容易造成誤導。
碳水化合物對睡眠的影響是複雜的。首先,碳水化合物通過對血糖的影響來影響睡眠,不同的碳水化合物會呈現出相反的結果。高升糖指數的碳水化合物,如白麪包、甜點和精製糖類食物,可能對睡眠產生負面影響。高糖類食物進入體內後,血糖水平會迅速上升,隨後胰島素的大量分泌會導致血糖迅速下降。這種血糖波動容易導致血糖水平不穩定,尤其是在夜間,可能會使人處於焦慮、飢餓的狀態,從而影響睡眠的穩定性。
研究表明,攝入高糖類食物後,深度睡眠的比例下降,夜間醒來的次數增加,這種情況尤其容易發生在已經存在代謝問題或糖尿病前期的人羣中。低血糖指數的碳水化合物,如燕麥、全穀物和糙米,則可能對睡眠產生積極的影響。這類食物消化吸收較慢,能夠幫助維持穩定的血糖水平。夜間血糖穩定性對於優質睡眠至關重要,因爲它可以避免身體因低血糖或胰島素過度波動而被喚醒,從而支持更長時間的深度睡眠。
其次,碳水化合物還可以通過促進褪黑素與血清素的合成來促進睡眠。這也可以解釋爲什麼部分人在喫了麪條、米飯後會出現“暈碳”昏睡的情況,這本質上是一種正常的生理反應,但頻繁的餐後嗜睡可能意味着我們飲食結構不合理,或者存在潛在的健康問題。長期高糖高脂飲食不僅會導致體重增加,還可能增加患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因此,我們還是應該適度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如果突然一段時間內出現“暈碳”的情況,也要考慮自己是不是最近壓力過大或者太缺覺了。此時可以通過控制碳水攝入、調整進食順序、飯後適當運動等方法來緩解不適。
流言 尿液裏有泡沫是腎不好
真相 網絡上一直流傳着一個說法,如果尿液裏出現泡沫,說明腎臟有問題。這種說法過於絕對了。泡沫尿是指排尿時尿液表面產生大量的白色泡沫現象,可分爲生理性和病理性兩種情況。
生理性泡沫尿通常是由排尿過急、高蛋白飲食或晨起尿液濃縮等因素導致的,其特點是泡沫尿氣泡大且在短時間內自行消散,這種情況屬於正常現象,一般無須就診。病理性泡沫尿則可能與腎臟疾病、尿路感染、糖尿病等因素有關,其特點是泡沫細密,長時間不消散,有時還可能伴有異味或其他不適症狀,這種情況建議及時就診。
總之,偶然發現尿液泡沫多不用過度擔心。但若發現泡沫尿的頻率增加或伴有其他不適症狀,及時就醫檢查是最穩妥的選擇。
流言 陰天沒陽光不用塗防曬
真相 烈日當空時人們往往能想到要防曬,而陰天時有人認爲不曬,就沒有必要多此一舉了。其實,紫外線纔是導致皮膚曬傷、老化和黑色素沉積的主要原因之一。
根據波長不同,太陽光中的紫外線可以分爲UVA、UVB和UVC。其中UVA波長最長,爲320-400納米,能量較低,95%以上能穿透大氣層,可直達皮膚真皮層,導致皮膚老化、曬黑,且作用具有累積性。UVB波長中等,爲290-320納米,但能量較高,大部分會被臭氧層吸收,僅約10%能到達地面,是導致皮膚曬傷和色素沉着的主要原因。UVC波長最短,爲100-290納米,幾乎完全被臭氧層吸收,無法到達地面。
由此可見,即便在陰天,雲層對紫外線的遮擋也有限,尤其是UVA仍可穿透雲層,因此需要做好防曬。
流言 喫苦瓜能顯著降血糖
真相 常有人說“多喫苦瓜,效果勝過二甲雙胍”,認爲苦瓜是“天然胰島素”,平時多喫能降血糖。其實,指望喫苦瓜降血糖真的不靠譜。
苦瓜是典型的低GI(血糖生成指數)食物,是糖尿病人的友好食材。苦瓜提取物對血糖調節也有一定的輔助作用,但現有臨牀證據尚不足以支持其能對人體產生顯著降糖效果。更重要的是,雖然一些研究表明,苦瓜中含有的苦瓜苷和多肽具有類似胰島素的作用,但實驗中用到的都是高濃度的提取物或苦瓜粉膠囊,而日常飲食中的苦瓜攝入量遠達不到實驗所用提取物的濃度,降糖效果微乎其微。
不過,糖尿病患者可以將苦瓜作爲一種飲食上的輔助手段。苦瓜中的膳食纖維、維生素C、礦物質鉀、葉酸含量都很豐富,每100克膳食纖維含量爲2.8克,是黃瓜的近3倍。單純依靠喫某一種食材降血糖是不現實的,要在均衡飲食的基礎上遵醫囑服藥,沒有所謂的“天然降糖食物”。
流言 直系親屬之間直接輸血更好
真相 俗話說:“血濃於水。”直系親屬間血液匹配度最高,緊急情況下直接輸血,副作用最小。殊不知,直系親屬之間直接輸血存在諸多醫學風險。在臨牀或現實中,這種做法是不提倡的。
直系親屬之間並非不能輸血,而是不能直接輸血。由於直系親屬的基因相似度較高,當供血者的血液輸入受血者體內後,供血者血液中的免疫細胞,因爲與受血者免疫細胞的差異較小,不易被受血者的免疫系統及時識別和清除,這些免疫細胞便可能在受血者體內存活、增殖。一段時間後,它們會將受血者的組織器官識別爲“外來物”進行攻擊,引發發熱、皮疹、肝功能異常等嚴重症狀,這一現象被稱爲輸血相關性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該病致死率極高,一旦發生,治療難度極大。
所以,即便是直系親屬相互輸血,也需要在輸血前將血液通過射線照射的方式殺死有活性的淋巴細胞。此外,直系親屬間輸血還可能引發免疫排斥反應。例如急性溶血性輸血反應,這種反應可致使紅細胞破裂,進而使受血者出現高熱、寒戰、心悸等嚴重症狀。由於直系親屬之間抗原差異較小,受血者的免疫系統難以有效識別血液中潛藏的病原體,如肝炎病毒、HIV等,從而增加感染風險。
(記者 李潔)
來源: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