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別讓便捷存隱患
安全警鐘要長鳴

在數字時代,視頻會議已成爲企業、機構乃至個人日常溝通協作的重要工具,它打破了時空限制,讓遠隔千里的人們能夠實時交流。然而,隨着視頻會議的廣泛應用,其潛在的安全風險也不容忽視。
網警蜀黍特別提醒:別讓視頻會議變 "直播",守護網絡安全,從每一次視頻會議做起。
01
透視視頻會議安全風險鏈
數據傳輸“裸奔”危機
分視頻會議系統僅對用戶與服務器間的通信進行加密,但服務器接收數據後可能解密存儲。一旦黑客攻破服務器,會議內容將面臨泄露風險。
雲端文件“無防”困境
默認允許參會者自行上傳文件至雲端,卻未對“雲文件”進行強加密或訪問權限控制。若密碼泄露或被破解,會議資料可能被惡意下載。
功能插件“後門”隱患
OCR識別、AI寫作等第三方插件可能自動上傳會議數據至後臺,若後臺防護不足,可能成爲竊密跳板。
會議鏈接“敞門”風險
未設置參會密碼、身份驗證的會議鏈接,可能被黑客利用僞裝身份進入會議,竊取敏感信息。
錄屏功能“雙刃”效應
如私自錄屏、使用非涉密設備處理涉密會議內容、將涉密文件通過微信等渠道傳輸等行爲,均可能導致泄密。
02
六道“安全鎖”圍堵泄密風險

1.加密升級“全鏈路”
選擇支持端到端加密的會議系統,確保音頻、視頻、聊天內容全程加密傳輸,禁止使用無加密功能的消費級軟件處理涉密信息。
2.權限管控“顆粒化”
啓用“主持人權限”模式,會議開始前設置參會密碼、身份驗證,會中關閉文件傳輸、屏幕共享、錄屏等功能,防止敏感操作。
3.雲端存儲“隔離區”
涉密會議禁止使用公共雲服務,需搭建專用加密雲平臺,並設置文件下載審批、操作日誌審計等機制。
4.插件管理“白名單”
禁用非必要的第三方插件,對必需插件進行安全檢測,防止其成爲數據竊取通道。
5.物理環境“淨空區”
涉密會議應在屏蔽無線信號的場所召開,參會者手機、智能手錶等設備統一存放至保密櫃,避免電磁泄漏。
6.應急處置“秒響應”
制定應急預案,一旦發現異常登錄、數據外傳等行爲,立即啓動會議鎖定、踢出可疑用戶,並保留日誌配合調查。
03
行動倡議:共築網絡安全防線
個人義務
不使用公共 Wi-Fi 參加涉密會議,不隨意轉發會議鏈接,發現異常立即舉報。
企業責任
制定本部門視頻會議安全規範,定期組織員工教育培訓。
社會共治
媒體、學校等加強安全知識普及,讓“安全會議”成爲全民共識。


人防 + 技防 + 制度

明確保密紅線!
《中華人民共和國保守國家祕密法》規定,禁止未按照國家保密規定和標準採取有效保密措施,在互聯網及其他公共信息網絡或者有線和無線通信中傳遞國家祕密。
召開涉密會議,應當在符合保密要求的場所進行,會場及設施設備應經保密技術檢查檢測,會場內應當加裝移動通信和無線網絡屏蔽設備,提醒參會人員做好保密工作,萬不可以使用不具備保密條件的視頻會議系統,以防國家祕密泄露。
視頻會議是數字時代的“窗口”,打開它能看到協作的便捷,但若疏於防範,也可能成爲信息泄露的“暗門”。讓我們從每一次會議做起,繃緊安全之弦,共築清朗網絡空間!
素材 | 黑龍江網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