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萬大軍集結!1200萬發炮彈抵俄,普京60天通牒,中國成關鍵?

由 薛小榮 發佈於 熱點

'25-07-15

本文僅在今日頭條發佈,謝絕轉載

普京的60天最後通牒是虛張聲勢還是決戰信號?拉夫羅夫突然訪華"交底",中國態度爲何成爲俄烏局勢的關鍵變量?而特朗普對烏軍援的致命升級,會否將戰火引向莫斯科?

在月初的美俄領導人通話中,普京已經向特朗普發出最後通牒,60天內將對烏東發起新一輪攻勢,其實就是夏季總攻,適時俄軍將拿回“屬於俄羅斯的地區”。

這一情報雖未獲美俄官方證實,但從近期俄軍的行動來看,這事八九不離十。

德媒獲取的俄總參謀部"夏季大決戰計劃"顯示,俄軍正以"主動防禦"爲名,在三個方向同步發力:

其一,俄軍在蘇梅、波克羅夫斯克和第聶伯羅三線同時發力,撕開烏軍防線。

俄軍北方集羣用“鈍刀割肉”的方式,用二十天靜默麻痹烏軍後突然拿下關鍵農場,如今距離切斷蘇梅生命線的皮薩列夫卡據點僅剩2公里。

如果這條公路失守,俄軍就能用重炮把烏克蘭第四大城市蘇梅變成第二個巴赫穆特。

烏軍也沒有坐以待斃,已經在此處發起反攻,澤連斯基宣稱已牽制5萬俄軍主力,烏軍反攻部隊正猛攻金德拉蒂夫卡交通樞紐。

烏軍通過金德拉蒂夫卡反攻切斷俄軍後勤線,迫使俄方分散兵力鞏固防線。

鳳凰衛視消息稱,俄軍放緩其他區域攻勢,實則爲集中資源在蘇梅打"殲滅戰",一旦戰役啓動,頓巴斯和哈爾科夫的俄軍將傾巢增援,俄烏參戰總兵力或達130萬。

不過話又說回來,烏軍目前的確在蘇梅牽制住了俄軍,但他們爲此抽調了白俄羅斯方向的邊防部隊。要知道,這些部隊原本是防備俄軍可能從白俄南下的"保險栓",這種拆東牆補西牆的做法估計也堅持不了多久。

第聶伯羅方向的俄軍進攻勢頭不減,分兩路向新巴甫洛夫卡鎮推進:一支距州界僅8公里,另一支正對H-15公路沿線的火花村構成威脅。

兩路俄軍形成的夾角已將烏軍陣地壓縮成倒三角突出部,這片開闊地帶缺乏天然屏障,烏軍若繼續固守可能面臨“第二個阿夫傑耶夫卡式”圍殲。

再來看波克羅夫斯克方向,這裏正在重演烏戈列達爾的悲劇。俄中部集羣突然放棄正面強攻,轉而像螃蟹鉗子般從東北部包抄,一舉突入羅丁斯科耶市。

這個不起眼的小城實則是波克羅夫斯克的"輸血管",連接波克羅夫斯克與後方米爾諾格勒的補給命脈。

目前,俄軍裝甲分隊利用夜間濃霧突襲,已控制城東工業區。若此地陷落,烏軍將被迫在“死守孤城”與“倉促西撤”間做出痛苦抉擇。

其二,就是搞定外援和武器,韓媒證實朝鮮已向俄交付超1200萬發炮彈,相當於俄軍去年全年消耗量的40%,同時3萬名朝鮮士兵可能參與邊防任務以釋放俄軍主力。俄內部動員同樣迅猛:前線炮彈庫存達基準線1.2倍,導彈和無人機儲備分別超需求1.5倍和2倍,13個整編師約30萬人完成集結。

其三,俄外長拉夫羅夫結束訪朝後直飛中國,出席上合組織外長會議,表面上是多邊外交,實則上這是一次戰略層面的“對錶”。

中俄之間的對話,早已超越常規外交辭令,涉及能源合作、地區安全,甚至是俄烏衝突的下一步走向。

儘管中方早已明確不會在軍事上介入,但俄羅斯需要的就是中方的戰略默契,尤其是在特朗普已經明確表示要加碼制裁俄羅斯的情況下,俄方必須確保中國的立場。

環球網報道,特朗普宣稱將向烏提供"能打擊莫斯科的遠程導彈",並考慮通過北約中轉交付以規避直接責任。這一轉變打破了兩項禁忌:

第一,武器射程的質變。過去,烏克蘭對俄羅斯的遠程打擊主要依賴無人機,儘管曾有幾架飛抵莫斯科甚至克里姆林宮上空,但威懾力有限。一旦烏軍手握美製遠程導彈,那轟炸莫斯科也就不在話下了。

俄羅斯絕不會坐視本土遭遇戰略打擊,屆時衝突的烈度和範圍必然失控。

第二,特朗普試圖複製“伊朗模式”,通過極限施壓迫使對手屈服。但俄羅斯不是伊朗,俄羅斯核武器的威力並不次於美國。

克宮多次警告,若國家生存受到威脅,不排除使用核武器的可能。美國若真將導彈送到烏克蘭手中,無異於在俄羅斯的紅線上瘋狂試探。

回頭來看,拉夫羅夫訪華或許就是爲此而來,中方一貫主張和平解決爭端,但在西方不斷“遞刀”的背景下,勸和促談的空間正被急劇壓縮。如果美國執意推動遠程武器援烏,俄烏衝突的戰火或將進一步蔓延。

接下來重點關注這三點:

一是美國是否真的兌現遠程導彈承諾,二是俄羅斯的報復會否突破常規戰爭範疇,三是中國等第三方能否斡旋出停火窗口。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