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僅在今日頭條發佈,請勿轉載

電話鈴聲響起時,賀顯貽正在廚房幫母親準備晚飯。屏幕上的陌生號碼讓她稍感疑惑——接聽後,一個興奮的聲音傳來:“賀顯貽同學,恭喜你被我校定向軍士生專業錄取!”
7月12日,浙江省高考普通類錄取工作啓動第一天。浙江諸暨中學18歲女生賀顯貽的名字迅速傳遍網絡:高考604分的她放棄本科院校,選擇了武昌職業學院的定向培養軍士項目。

據極目新聞報道,這個分數超過浙江省特招線12分,超出普通類一段線114分。在全國高考競爭最激烈的省份之一,她本可進入浙江工商大學、浙江理工大學等省屬重點本科院校,卻毅然選擇了專科層次的職業教育。
“我不是很在意外界的評價,”賀顯貽面對澎湃新聞採訪時淡然表示,“分數只是一個數字,選擇大學和以後的工作軌道要適合自己,並且自己有興趣纔是更重要的。”
軍旅夢想的種子:舅舅的軍裝與少年的志向
在賀顯貽的書桌上,至今擺着《士兵突擊》的DVD,封面上許三多的笑臉已經有些褪色。這位浙江姑娘的從軍夢想源於家庭薰陶——她的舅舅是一名擁有12年軍齡的退役軍人。
“孩子一直有這個夢想,想去部隊發展。”賀顯貽的母親戚益維對媒體表示,全家人支持女兒的選擇。她特別提到:“武漢是一座英雄城市,高校多,她選擇武漢、選擇這個學校,家裏都很支持。”
據搜狐新聞報道,賀顯貽在高一時就立下了參軍志向。在填報志願前,她做了詳細調研:國防科技大學去年在浙江錄取最低分爲621分,而她604分的成績無法企及;相比之下,定向軍士生項目只要達到專科線即可報考,是條更現實的從軍路徑。

“別人覺得我放棄本科很可惜,但我知道自己要什麼。”面對衆多媒體的採訪要求,這位18歲女孩展現出超乎年齡的堅定,“能通過定向軍士實現自己的從軍夢想,很值!”
爭議與理解:604分的選擇引發社會思考
賀顯貽的選擇在社交媒體掀起熱議浪潮。網友“春風化雨”在社交平臺寫道:“支持姑娘追夢!我侄女前年583分報護理專業,現在三甲醫院工作,比很多本科生髮展都好。”
但更多聲音充滿惋惜:“604分能上浙江工業大學中外合作專業,畢業還有機會考研入伍。”

據百度百家號報道,教育學者熊丙奇對此現象分析指出:這場爭議折射出深層次社會矛盾。“社會仍習慣用分數‘定價’人生選擇,卻忽視職業教育也能成就精彩人生。”
數據對比凸顯了觀念差異:在德國,約60%青少年選擇職業教育;而在中國,這個比例不足40%。隨着產業升級,高級技術人才缺口達2000萬,“訂單式培養”正成爲新趨勢。
武昌職業學院黨委書記王大耀對此感慨:“賀顯貽堅定的從軍報國理想擔當,比分數更讓我們欽佩。”該校自2015年被確定爲定向培養軍士試點院校以來,已爲部隊輸送了8000餘名專業技術骨幹。
揭祕定向培養:專科版“國防生”的進階之路
據武昌職業學院招生辦主任透露,該校定向軍士生畢業後直接進入火箭軍部隊,享受士官待遇。“相比從普通大學生中徵兵,這種培養模式專業對口率高達90%。”

定向培養軍士學制3年,前2.5年由學校負責專業教學,後0.5年入伍實習。學生畢業後直接補充到部隊相應專業技術軍士崗位服役,實現了 “入學即入伍、畢業即就業” 的無縫對接。
在福利待遇方面,該項目具有顯著優勢:國家代償學費,入學時繳納的學費在畢業後按每年8000元標準返還,總計2.4萬元;入伍後月工資可達5700-12000元;服役滿12年回地方還可安排事業編制工作。
“大三後半年直接入伍到部隊,同時獲得士官身份,比義務兵晉級到一級士官整整節省4年時間。”一位軍事教育博主在介紹定向培養軍士優勢時強調,這是條效率極高的職業發展路徑。
高分選擇職教:就業壓力下的理性突圍
2025年,全國48所高職院校招收定向培養軍士,招生計劃總計21010人,其中浙江省有31所院校投放704個名額。賀顯貽選擇的武昌職業學院是湖北省唯一爲陸軍、海軍、空軍、火箭軍等多軍種定向培養軍士的高職院校。
引人注目的是,今年多個省市定向培養軍士招生規模較2024年縮減約11%。這種縮招趨勢導致競爭加劇,部分熱門院校錄取線持續攀升——去年山東省某些定向培養

軍士專業的分數線已突破500分,超過該省普通類一段線(444分)。
“當千萬畢業生從學校走向社會,就業永遠是擺在所有人面前的課題。”搜狐新聞在報道中指出,前有2024年浙江602分考生選擇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大學,現有賀顯貽604分選擇定向軍士,破除名校光環、追求“就業性價比” 正成爲新趨勢。
職業教育的高就業率數據提供了有力佐證:陝西鐵路工程職業技術學院2023屆畢業生82.04%進入國有企業;廣元中核職業技術學院2022屆畢業生93%進入國企;四川電力職業技術學院2024屆畢業生約72.1%就業於國家電網等國有企業。
軍士參謀崛起:職業教育對接軍事變革
在職業教育與軍隊建設深度融合的背景下,今年定向軍士培養出現重大創新。據新浪軍事報道,在武昌職業學院2025年定向培養軍士計劃中,“國防動員單位”方向首次獨立成章,專門培養軍士參謀。
該項目有三個關鍵特徵:培養方向明確指向軍士參謀崗位;專業課程設置爲計算機網絡技術;畢業生全部分配至省軍區系統單位。這種定向培養模式解決了當前軍士參謀多是“半路出家”的問題。
軍士參謀是軍隊改革中出現的新崗位,不僅存在於各級機關,也配置在基層單位。隨着改革深入推進,軍士參謀崗位配備率已達到80%,成爲士兵職業發展的“新賽道”。
“那些經過系統培養、懂技術、有能力的軍士人才,將不太容易被傳統路徑束縛。”軍事評論認爲,這種培養模式既響應了軍隊現代化需求,也爲青年提供了穩定的職業發展通道。
阿喆銳評:當教育迴歸本質,每一個選擇都值得被尊重賀顯貽的選擇像一面鏡子,照見了職業教育的價值,也照見了我們對成功的單一想象。604分的光環下,她沒有被分數綁架,而是聽從內心的召喚,選擇了那條通往迷彩軍營的道路。據新浪軍事報道,今年軍士參謀首次納入定向培養體系,意味着軍隊爲技術型軍士開闢了更廣闊的職業通道。
在就業壓力倍增的當下,全國48所高職院校定向軍士招生規模縮減11%,錄取分數卻逆勢上漲——山東去年部分院校錄取線已超本科省控線。這組數據折射出務實的選擇正在形成新趨勢:當陝西鐵路工程職院82%畢業生進入國企,當四川電力職院72%學子走進國家電網,職業教育用就業質量改寫着人才評價標尺。

人生的精彩,從來不只有一種寫法。賀顯貽們用行動撕掉學歷標籤,在軍營裏、在車間中、在技術前沿,書寫着屬於自己的星辰大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