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僅在今日頭條獨家發佈,謝絕轉載
中國在雅魯藏布江啓動了一項史無前例的水電工程,裝機容量抵得上三個三峽,印度卻急得跳腳,甚至威脅要告到聯合國。
其實,莫迪政府現在根本不敢和中國硬剛,三大壓力纏身:特朗普的關稅大棒、國內反對黨的逼宮、俄烏戰爭的站隊難題,隨便一個都能讓印度焦頭爛額,莫迪只能對着中國超級水電站乾瞪眼。更諷刺的是,印度自己纔是把水資源當武器的“慣犯”。
觀察者網消息,上週,中國宣佈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工程正式開工,這項總投資1.2萬億元、規劃裝機容量6000萬-7000萬千瓦的超級工程,不僅將刷新世界水電站紀錄,更會成爲中國清潔能源戰略的關鍵工程。
工程選址在西藏墨脫縣雅魯藏布江大拐彎處,這裏的地形堪稱鬼斧神工,短短50公里內,河牀落差超過2000米,如此驚人的勢能背後是更驚人的建造難度,
300米級特高壩、全球最長的水電隧洞羣,還要在海拔3000多米的複雜地質帶施工。但一旦建成,年發電量3000億千瓦時足以覆蓋全國3%的用電需求。

然而,隔壁的印度卻像被踩了尾巴一樣,老早就開始叫嚷着要告到聯合國,但現在,這些“叫嚷”不過又是印度自欺欺人的“精神勝利法”,已經被3大麻煩纏身的莫迪,現在恨不得跟中俄綁在一起,怎麼可能給中方找麻煩?
第一個麻煩來自美印關係開始走下坡路,讓莫迪感到焦慮。而這份不安的導火索其實就是特朗普此前與巴基斯坦陸軍參謀長穆尼爾的會面。
當時印度政府就警告美國,此舉可能動搖兩國戰略合作基礎。一直以來,印度都將巴基斯坦支持的"跨境恐怖主義"視爲紅線,而特朗普的示好被印度解讀爲"釋放錯誤信號"。
這直接惹惱了印度,也影響了原定推進的美印貿易談判,印度不僅推遲了特朗普的訪美邀請,還在世貿組織提議對美國加徵報復性關稅,但以特朗普的性格,報復性關稅恐怕已在路上。
第二個麻煩是國內反對黨的窮追猛打。5月印巴空戰後,關於“到底被擊落幾架戰機”的爭論持續發酵,最大反對黨國大黨死死咬住這個問題,逼得莫迪政府左右爲難,說實話可能引爆民怨,撒謊又會被抓把柄。

第三個麻煩是俄烏戰爭的站隊困局。美國已明確警告印度停止購買俄羅斯石油,否則將面臨二級制裁。但莫迪哪敢輕易得罪普京?一邊是廉價能源的誘惑,一邊是西方盟友的施壓,印度的騎牆策略這回是真不好使了。
不過從最近印度的外交風向來看,莫迪政府更偏向於綁定中俄,從印外長五年來的首次訪華到計劃放寬中國投資限制等動作,可以看出印度正在對華示好。
印度曾幻想成爲美國印太戰略的"關鍵棋子",但特朗普2.0的政策變數,讓這個算盤顯得愈發危險。現在印度已經意識到依賴美國市場的風險不亞於依賴中國製造。這也促使印度加速推進"自力更生"計劃,同時謹慎保持與中美的等距外交。
但話說回來,印度即便現在礙於形勢敢怒不敢言,但他們對此還是不滿,至於原因其實就是怕被中國捏住水資源的脖子。
雅魯藏布江出境後就成了印度的布拉馬普特拉河,最終匯入恆河,滋養着印度東北部和孟加拉國。
印度此前聲稱“中國可能通過蓄放水操控下游流量”,甚至危言聳聽地聲稱這會引發“生態災難”。

但真相是,即便中國完全截流雅魯藏布江,對印度的影響也遠不如其國內水資源分配失衡的破壞力大。
而且,中國不僅承諾採用不影響下游的徑流式發電,還主動共享水文數據,反倒是印度自己,這些年沒少把跨境河流當政治武器使。
今年5月,印度單方面撕毀與巴基斯坦的《印度河用水條約》,威脅切斷對方水源,理由是報復克什米爾的襲擊事件。這種操作對印度來說輕車熟路,1960年世界銀行斡旋的這份條約,原本是南亞水權分配的基石,規定印度控制東部三條河,巴基斯坦保有西部三條河。
但如今印度說翻臉就翻臉,巴方怒斥,農業是我們的命脈,印度不能隨意剝奪國際條約賦予的權利。
印度此舉既違約又違背公平用水原則,可惜在強權政治面前,仲裁結果往往只是一紙空文。
對比之下,中國在雅魯藏布江項目上的剋制顯得尤爲難得。事實上,印度東北部頻繁的洪災,更多源於其落後的水利管理和過度開發,而非上游中國的動作。

隨着工程推進,中印可能不得不建立更完善的水權協調機制,就像中國與湄公河國家合作的經驗那樣。
說到底,印度的焦慮更多源於自身的不安全感。當一個國家習慣用斷水來威脅鄰國時,自然會以己度人,懷疑別人也會用同樣的手段對付自己。
但中國的發展邏輯完全不同,我們建水電站是爲了清潔能源,而不是地緣博弈。如果印度真的關心水資源安全,或許該先反思一下自己的所作所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