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當面對歐盟高層提出三大主張,考驗的是馮德萊恩的遠見和擔當。
中歐建交50週年之際,雙邊峯會在北京如期舉行。中方領導人在上午與歐洲理事會主席科斯塔、歐盟委員會馮德萊恩舉行會見,並對中歐關係未來的發展提出三點主張,並表示,中歐雙方都應再次展現遠見和擔當,作出經得起歷史檢驗的戰略選擇。
可以說,這三點主張,就是我們爲中歐關係未來50年發展定下的關鍵詞了,歐盟如果能與中國相向而行,那麼後續的戰略互動自然事半功倍。

【中歐峯會只持續一天時間】
首先,中歐要做到相互尊重,把夥伴關係這一定位鞏固好。
我們也知道,長期以來,歐盟對中國有“三重定位”,覺得中國既是合作伙伴,又是所謂的“競爭者”與“制度性對手”,但在我們這裏,對歐政策保持連貫與穩定,對中歐關係的定位始終只有一個。
反觀歐盟那邊,在三重定位中苦苦掙扎,以至於合作不到位,競爭沒方向,對抗無底氣,隨着歐盟在國際地緣中陷入迷茫,也要重新審視一下,自相矛盾的“三重定位”,是否還有存在的必要。
事實足以證明,其無助於歐盟保持對華政策的靈活性,反而是在拖歐盟外交的後腿,既然駕馭不了,強撐下去也是損人不利已。

【除了馮德萊恩與科斯塔,“歐盟外長”卡拉斯也來了】
中國充分尊重歐盟,將歐洲視爲世界的重要一極,一以貫之地支持歐盟走戰略自主和歐洲一體化道路,相應地,歐盟也要尊重中國的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這是中歐關係的基礎,也只有打好基礎,雙邊關係發展才能更進一步。
無論是相互尊重,還是說鞏固夥伴關係,歐盟都需要對中國、對中歐關係建立正確的認知,這樣纔不至於在制定外交政策時,被意識形態偏見所束縛。
正如中方所說的那樣,如果用西方走過的路來衡量中國,就無法正確地認知中國。
“西方走過的路”指的是什麼,我們沒有明說,但歐盟應該心裏有數。
其次,要堅持開放合作,做到妥善管理分歧和摩擦。

【歐盟有必要重新審視對華“三重定位”】
中歐峯會前夕,歐盟的口風變了又變,馮德萊恩到了北京,不復之前的強硬姿態,稱隨着中歐合作深化,所謂的“不平衡”現象有所減少,眼下中歐關係正處於一個轉折點,希望這場峯會,能爲未來50年的中歐互動奠定基礎。
這番表態倒是中規中矩,只是考慮到中歐之前的各種爭端和摩擦,都有馮德萊恩的參與,說服力未必有多強。
再說了,歐盟是否能做到客觀看待中歐互動,理性、務實地管控矛盾,中國不看他們怎麼說,而是看他們怎麼做。
歐盟還要明白一點,經貿上的相互依賴並不是風險,恰恰是經濟關係互補的有力證明,任何抓住這點借題發揮的,往往是別有用心。

【馮德萊恩有沒有作出正確戰略抉擇的眼光與擔當?】
中歐關係應該實現的是動態平衡,而非不切實際的“絕對平衡”,特別是在經貿問題上,歐盟領導層如果能正確理解中歐經濟關係的內核,就不至於一直拿着“再平衡”說事。
最後,中歐要共同踐行多邊主義,維護國際秩序。多極格局發展,歐盟同樣是受益者,秉持單邊主義並不可取,偌大個歐盟,卻動輒搞保護主義,註定是一條死衚衕。
至於中歐共同關心的地緣熱點問題,歐盟需要清楚的是,中國始終提倡“標本兼治”的政治解決方案,一味地施壓、威脅,乃至於想拉人下水,都是不可取的。
總的來說,歐盟如果要作出正確的戰略選擇,其實也是要建立在這三點主張之上,這考驗的是馮德萊恩等人的眼光和擔當。
中歐之間並沒有根本利害衝突,雙邊關係依然是合作大於競爭,這一點是歐盟領導層沒法否認的。但現在歐盟過於強調分歧,淡化合作,這是不折不扣的捨本逐末。

【中國看得不是歐盟怎麼說,而是他們怎麼做】
眼下國際形勢處於深刻演變,歐盟也處於十字路口,在戰略方向上,顯得很是舉棋不定,“戰略自主”喊了這麼多年還是句口號,並無實質性的配套政策,一向依賴的美歐跨大西洋夥伴關係,而今又面臨空前的不確定性。
這也使得,歐盟想要跟上地緣政治的變局,往往有“力不從心之感”。這一點歐洲內部也有所察覺,歐盟前面幾輪內部會議,一些成員國的外交官,都不無調侃地表示,歐盟已經被“邊緣化”。
如何逆轉這種處境,歐盟領導層口頭上一味地對外示強不會起到任何作用,最後還是得回到務實合作的路徑上。歐盟既然是世界重要一極,就要展現出相應的氣魄和眼界。
這場中歐峯會,我們提出的三個主張,是歐盟重新審視對華政策、走出外交誤區的一次契機,就看歐盟領導層能不能把握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