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架客機在黑龍江對岸失聯,機上49人杳無音訊 俄方爲何行動遲緩?

由 烽火巍觀 發佈於 熱點

'25-07-24

7月24日,俄緊急情況部門發佈消息稱,一架安加拉航空公司的安-24型客機在阿穆爾州失聯。這架飛機原定執行哈巴羅夫斯克—布拉戈維申斯克—滕達的國內航線,機上共有43名乘客和6名機組人員,其中包括5名兒童。

根據航班計劃,這架飛機在莫斯科時間0點36分從哈巴羅夫斯克起飛,2點22分在布拉戈維申斯克降落。由於未知原因,前往滕達的起飛時間延遲了兩小時。就在飛機接近滕達機場時,突然從雷達屏幕上消失,音訊全無。

令人瞠目的是,事故發生後俄方的初期響應令人極度失望。面對如此嚴峻的空難,俄羅斯竟只派出了一架米-8直升機和12人組成的搜救隊,前往面積超過36萬平方公里的阿穆爾州展開搜尋。

要知道,這片廣袤的原始森林不僅地形複雜,且氣候惡劣,夏季多霧、沼澤密佈,冬季最低溫度可達零下50攝氏度。如此規模的搜救隊伍,怎麼看都顯得捉襟見肘。

更耐人尋味的是,就在搜救行動展開不到六小時後,俄方便宣佈已在距離滕達機場15公里的山坡上發現了正在燃燒的機身殘骸,初步判斷機上無人生還。

這也引發了外界的強烈質疑:俄方是否早已知曉飛機的墜毀地點?爲何一開始卻裝作一無所知?爲何明知地點卻派出如此小規模的隊伍?

根據現場救援人員透露,飛機殘骸分佈極不尋常,幾乎呈垂直角度砸向地面,濃煙滾滾,火光沖天。搜救人員在現場發現了兒童書包、乘客證件,卻沒有任何生命跡象。更令人心碎的是,滕達醫院早早準備好了接收傷員的設施,卻最終未能用上。

這場空難不僅造成了49條鮮活生命的消逝,更將俄羅斯民航體系長期積壓的問題徹底暴露在陽光之下。涉事的安-24飛機制造於1975年,至今已有近50年服役歷史。

按照國際標準,窄體客機的設計壽命一般爲25至30年,而這架“古董級”飛機卻依靠延壽程序,硬生生將適航證延至2036年。

機齡問題並非孤例。俄羅斯目前現役的客機中,有38%的機齡超過20年,其中安-24、圖-154等蘇聯時期遺產機型仍在承擔大量支線航線任務。

自俄烏戰爭爆發以來,西方對俄羅斯實施制裁,波音與空客停止提供零部件供應,這直接導致俄羅斯不得不“拆機續命”,通過報廢飛機殘骸拼湊零部件維持運營。

更令人震驚的是,安-24飛機近年事故頻發。僅在今年5月,同型號飛機在伊爾庫茨克降落時起落架斷裂,所幸未造成人員死亡;2005年,另一架安-24迫降時起火,28人葬身火海。這些血的教訓並未引起足夠重視,反而被草草掩蓋。

而本次事故的原因初步指向“能見度不足與飛行員操作失誤”。據空管錄音記錄,在進行第一次降落嘗試失敗後,機長曾報告“能見度不足800米,請求復飛”。

然而在第二次進近時,飛機突然從雷達中消失,且未發出任何求救信號。一位俄航空管制員透露:“飛機消失前高度正常,通話語氣平靜,就像被無形之手瞬間掐斷。”這段話令人不寒而慄。

這架飛機之所以難以被及時尋獲,還有一個關鍵原因:黑匣子信號被原始森林的百米樹冠層嚴重干擾。搜救人員披荊斬棘,徒步五小時才推進3公里,最終依靠直升機紅外探測才定位殘骸。但至今,黑匣子仍未找到,事故真相仍籠罩在一層迷霧之中。

事故發生後,俄羅斯聯邦偵查委員會迅速立案,以“違反航空運輸和運營安全規定,導致三人以上死亡”的罪名展開刑事調查。

與此同時,安加拉航空公司宣佈將對遇難者家屬進行賠償,但由於老舊機型保險覆蓋不足的問題,實際賠償金額遠低於國際標準。根據俄羅斯法律,遇難者家屬可獲得200萬盧布(約14萬元人民幣),而這一數字僅爲國際航班標準賠償的一小部分。

機上5名兒童的死亡,令整個俄羅斯陷入哀悼。阿穆爾州州長奧爾洛夫在社交媒體上寫道:“他們本該在暑假與家人團聚,卻永遠留在了這片冰冷的森林。”滕達機場外,數十名遇難者家屬聚集,有人情緒崩潰,有人默默流淚。心理專家被緊急調往現場,協助安撫情緒。

這場空難引發國際社會對俄羅斯民航安全的廣泛關注。業內專家指出,在極端天氣條件下,老舊飛機的金屬疲勞、電子系統老化等問題會被無限放大。

即使通過更新發動機、加固機體等延壽措施,也難以真正消除隱患。一位莫斯科航空學院教授直言:“讓一架50年的飛機在零下30度的西伯利亞高空飛行,就像讓80歲的老人蔘加馬拉松。”

從技術角度看,安-24確實是一款曾經輝煌的經典機型。其設計適應性強,可靠性高,曾在蘇聯時期廣泛服役。

但時過境遷,全球主流航空公司早已將其淘汰,唯獨俄羅斯仍在強撐。這種“拆東牆補西牆”的運營模式,不僅無法保障安全,更是一場對生命的豪賭。

空難帶來的不僅是肉體的毀滅,更是信任的崩塌。俄羅斯民航業正在面臨一場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機。

交通部長薩維利耶夫在緊急會議上承諾,未來三年將淘汰50架高風險機型。但民衆普遍質疑:在缺乏現代工業體系支持的背景下,俄羅斯是否真的有能力重建一個安全、現代的航空系統?

從中國的視角來看,這次事件也具有重要意義。黑龍江與阿穆爾州僅一江之隔,中俄邊境的安全與穩定,直接影響中國的邊疆治理與對外貿易通道。短短几天內,從“聯通刻不容緩”的政治意願,到突發空難的尷尬現實,折射出俄羅斯在基礎設施、工業能力、民航管理等方面的深層困境。

更值得警惕的是,俄烏戰爭對俄羅斯民航系統的間接打擊正日益顯現。制裁之下,俄羅斯難以獲得國際民航技術支持,只能在老舊機型上苟延殘喘。此次事故,或許只是冰山一角。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中方對於與俄通航、合作領域的選擇,也需更加謹慎、理性,避免受到牽連。

一架飛機的墜毀,不僅撕裂了49個家庭的命運,也撕開了俄羅斯民航體系的遮羞布。當適航證可以一紙延長,生命卻無法續費,這是一場沉重的代價,也是一記響亮的警鐘。

願逝者安息,願悲劇不再重演。對於中國而言,這場空難是一次警醒,更是一次深思:在國際合作與邊境安全問題上,唯有審慎前行,才能真正護佑國家利益與人民生命安全。

信息來源:

俄一架安-24客機在阿穆爾州墜毀 初步判斷無人生還

2025-07-24 17:06·中國新聞網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