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飛機突墜毀致約50人喪生,機齡竟超50年,俄烏戰爭對俄影響太大

由 照理說事 發佈於 熱點

'25-07-24

#發優質內容享分成#

一架載着大約50名乘客和機組人員的俄羅斯安-24客機,今天墜毀在了遠東地區。雖然具體的失事原因還在緊張調查中,但這起悲劇讓全球的目光再次聚焦於航空安全。然而,當人們得知這架不幸的飛機竟然已經服役滿50年時,震驚之餘更多的是憂慮。

50年的機齡,放在民航客機裏實在太老了。雖然理論上,只要維護得當,經過認證的飛機持續安全飛行幾十年並非不可能,但現實是,對大多數航空公司和乘客來說,一架服役十幾、二十年的飛機就已經是“高齡”了,普遍會被淘汰或轉賣給要求更低的市場。看看我們平時乘坐的航班,超過三四十年的飛機幾乎很難見到。那麼問題來了,爲什麼俄羅斯還要繼續使用這種小型、且年頭如此之長的老飛機呢?

答案難以迴避地指向了俄烏戰爭的深遠影響。這場曠日持久的衝突,對俄羅斯經濟的摧殘是全方位的。國家的財力和資源極度傾斜于軍事開支。就在前兩天,俄羅斯主管經濟的官員還在強調製定明年預算的核心準則——最大限度地省下每一分錢。這種情況下,耗費巨資更新民航機隊,顯得尤爲奢侈。

雪上加霜的是西方嚴厲的制裁。這給俄羅斯航空業帶來了幾乎窒息的壓力。最爲直接的困境是飛機零部件供應的嚴重短缺。俄羅斯的航空公司很難從國際市場正常採購到所需的維修保養零件。一些報道提到,爲了維持飛機的飛行狀態,一些還能從海外進口來的較新飛機,甚至不得不被“肢解”,將其部件拆下來作爲其他飛機的備件使用,這無疑是一種絕望的拆東牆補西牆。

購置新飛機更是成了遙不可及的夢想。一方面,西方制裁幾乎關閉了俄羅斯向波音、空客等大型製造商直接購買新飛機的正規渠道。更殘酷的現實是,自衝突爆發以來,西方國家及其控制的租賃公司,已經強行扣押了原本屬於俄羅斯航空公司的數百架飛機,給俄航空運力造成毀滅性打擊。

綜合這些因素,俄羅斯的航空公司陷入了沒有選擇的境地。繼續維持和延長現有機隊中那些老舊飛機的服役壽命,成了無奈但又必須的選擇。這架服役50年的安-24客機,可以說正是俄烏戰爭對俄羅斯國內造成巨大困境的一個縮影,這絕不僅僅是戰場上的較量那麼簡單。

戰爭也深刻改變了俄羅斯國內的消費市場。自衝突開始後,俄羅斯的商店裏迅速被各式各樣的中國商品填滿。從服裝到電子產品再到日常用品,“中國製造”在俄羅斯的比重前所未有地提高。這個趨勢,或許也將延伸到更爲複雜的領域,比如航空。

外界普遍推測,面對西方持續的技術封鎖和航空器的禁運,俄羅斯未來可能需要尋求新的合作伙伴來更新其日益老化的民航機隊。中國的商用飛機制造商,如中國商飛(COMAC),正處在快速發展階段。它們研發生產的飛機,比如ARJ21支線客機和C919窄體幹線客機,可能會成爲俄羅斯潛在的選擇之一。這不僅對俄羅斯是一個可能的出路,對中國航空工業的國際化拓展來說,也是一個重要的機遇。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