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軍5個旅強攻紅軍城,再次交3000具遺體!美國送出核彈要下場?

由 薛小榮 發佈於 熱點

'25-07-24

本文僅在今日頭條發佈,謝絕轉載

環球網消息,俄烏第三輪談判已經結束了,結果不出所料再度崩盤,可以說是近乎什麼都沒有達成,唯一實質性的內容大概就是俄羅斯向烏交出3000具遺體。

烏克蘭方面再次提出想要和普京見面,但俄方代表對此表示,元首會晤應當是爲衝突畫上句號,但現在雙方連協議都沒有談攏,在俄方看來此時見面“毫無意義”。

但俄烏想要達成共識何其艱難,雙方立場對立,烏克蘭堅持要求30天無條件停火,而俄羅斯咬定烏軍必須撤出烏東四州,誰也不願意退讓。

所以,烏克蘭持續不化的頑固立場,加上歐盟的火上澆油,讓這場衝突遲遲無法結束。

此外在這次談判中,俄方提議設立1-2天臨時停火以撤離前線傷員,但烏方未予回應,不過對於俄方提出的成立政治、軍事、人文三個工作組推進細節談判,烏方表示贊同,預計在接下來的第四輪和談中,雙方的談判效率或許會有所提升。

就在俄烏和談期間,俄軍持續對紅軍城發起猛烈的攻勢,至少5個摩托化步兵旅同時向紅軍城北部推進。

新託列茨科耶的完全失守讓烏軍北部防線出現連鎖崩潰,博基夫卡村西北部外圍陣地的失陷更使俄軍偵察分隊得以滲透至尼卡諾羅夫卡-新沙霍沃縱深地帶,並系統破壞T05-15公路沿線的補給節點,迫使烏軍啓用多布羅皮利亞西南的鄉村小道,這條泥濘小路如今承載着紅軍城守軍大部分的彈藥運輸。

但更致命的是,如果俄軍無人機控制多布羅皮利亞周邊10公里區域,這條“備用血管”也將被掐斷。

現在烏軍前線指揮官面臨兩難抉擇,如果抽調兵力清剿滲透分隊會導致正面防線崩潰,放任不管則後勤體系將徹底癱瘓,士氣遲早崩盤。

在費多洛夫卡方向,戰況同樣膠着。俄軍雖一度佔領該村並推進至蘇沃洛沃郊區,但烏軍第14旅隨後發起反攻,甚至奪回拉奇諾村部分建築。

儘管反攻最終被俄軍無人機摧毀,卻暴露了俄軍託列茨河西岸橋頭堡的脆弱性。這一橋頭堡是俄軍北線攻勢的支點,若失守,俄軍此前取得的戰果可能功虧一簣。

不過,烏軍的反擊雖戰術意義有限,但反映了俄軍因戰線拉長導致的防禦漏洞。俄軍需在加速合圍紅軍城與鞏固現有陣地之間尋找平衡,否則可能重演哈爾科夫反擊戰的被動局面。

而烏軍現在最大的困境就是俄軍在不斷擴大"後方獵殺",但前線彈藥跟不上,接下來,紅軍城戰役若以俄軍勝利告終,莫斯科很可能將更多資源投入對補給線的封鎖,屆時西方武器能否及時抵達將成未知數,烏軍極有可能會被困死。

就在俄烏“血戰”紅軍城之際,美國悄然將數枚B61-12戰術核彈運抵英國的動作,堪稱17年來最危險的戰略轉向。

這種能由F-35A隱身戰機投送的微型核彈當量雖小,但配備的衛星制導系統使其圓概率誤差不超過30米,相當於給核武器裝上了"狙擊鏡"。

據英媒披露爲匹配這批覈武器,英國政府不惜豪擲9億英鎊採購12架F-35A,還不包括改造核存儲設施的額外開支。

美英爲什麼要這麼做呢?要知道,根據現有核不擴散協議,部署在英國的B61-12所有權仍屬美國,但執行核打擊任務的F-35A卻由英國空軍操控。這種"美國彈頭+英國戰機"的詭異組合,既規避了直接轉讓核武器的法律風險,又實質性地擴充了英國核武庫。

而且,F-35A的作戰半徑配合B61-12的高精度,使得傳統戰術核武器與戰略核武器的界限變得模糊,這意味着英國空軍理論上具備了對俄縱深目標實施"外科手術式核打擊"的能力。

而就在不久前還有美軍官發出"抹去加里寧格勒"的狂言,這些都恰恰觸及了俄羅斯新版核政策中"大規模常規攻擊可能觸發核反擊"的敏感神經。

所以,美英針對的是誰,圖什麼,都一目瞭然,展開來說北約的意圖有兩個:

其一,通過前沿部署低當量核武器降低使用門檻,試圖以"可控核威懾"壓制俄軍常規優勢。

其二,英國重啓空基核力量與其擴軍至12萬、新建軍工廠等舉措形成聯動,暴露出試圖重塑歐洲軍事格局的野心。

那這些舉動是否意味俄羅斯本土危險了?

其實對此俄方早已發出警告,明確表示任何對加里寧格勒的攻擊都將招致"包括核手段在內的毀滅性回應"。這番警告絕非虛言:當北約將核彈部署線向東推進至英國東部時,俄羅斯必然加速在加里寧格勒和白俄羅斯部署核反擊力量,到時候到底是誰危險了,還真不好說。

說回俄烏局勢,目前俄軍地面攻勢逼近頓巴斯決戰節點,而北約核威懾升級直接挑戰俄羅斯紅線。也就是說,若紅軍城陷落,烏軍可能失去東部最後戰略支點。反之,若北約誤判俄方核底線,加里寧格勒或成爲引爆點。

從談判桌到核武庫,從戰壕到運輸線,俄羅斯顯然在賭兩件事:烏軍崩潰速度超過西方援烏決心,以及北約內部因核風險加劇而分裂。而烏克蘭則寄望於用"持久戰"拖垮俄軍,但紅軍城的命運或許會提前給出答案。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