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力大比對:泰國全面碾壓,柬埔寨難掩短板

由 波士財經 發佈於 熱點

'25-07-24

7月24日,泰國第二軍區出動6架F-16戰機,對柬埔寨第8、9輕步兵指揮部及邊境設施實施精準打擊。此舉標誌着泰柬兩國圍繞柏威夏寺的領土爭端正式升級爲軍事衝突。這場突如其來的交火,不僅暴露了東南亞地緣博弈的脆弱性,更凸顯了雙方懸殊的軍事實力差距。

歷史糾葛:柏威夏寺的百年主權之爭

柏威夏寺坐落於泰柬邊境,自1962年海牙國際法庭將其判歸柬埔寨後,便成爲兩國關係的長期痛點。2008年該寺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進一步成爲柬埔寨強化主權主張的象徵。然而,泰國國內民族主義情緒與部分歷史學者對“歷史歸屬”的堅持,使得爭議持續發酵。5月28日,兩國士兵在爭議區域發生短暫交火;7月23日,泰國宣佈驅逐柬埔寨大使並降級外交關係,最終導致次日的軍事行動。

衝突背後,交織着泰國對“戰略緩衝區”的考量與柬埔寨對“歷史正義”的堅持。正如柬埔寨首相洪瑪奈所言:“領土問題關乎民族尊嚴,絕無妥協餘地。”但在軍事劣勢下,柬埔寨的強硬表態主要體現爲一種外交姿態。

軍力對比:泰國優勢顯著,柬埔寨短板突出

根據《全球火力指數2025》,泰國軍力全球排名第25,柬埔寨僅列第95,差距懸殊。具體分析如下:

  • 陸軍:裝備代差明顯

  • 泰國陸軍擁有52輛先進的中國製VT-4主戰坦克及178輛M60A3坦克,配備現代化火控系統與複合裝甲;柬埔寨則依賴不足百輛老舊且缺乏有效維護的T-54/55坦克。泰國陸軍還裝備“海馬斯”火箭炮與PLZ-45自行榴彈炮,其遠程打擊能力遠超柬埔寨的蘇制牽引火炮。

  • 空軍:制空權懸殊

  • 泰國空軍以50架F-16A/B爲核心,輔以11架瑞典JAS-39“鷹獅”戰機,構建了以三代機爲主力的作戰體系;柬埔寨空軍名義上保有21架米格-21,但實際已停飛,基本喪失制空能力。此次泰國F-16對柬埔寨指揮部的精準打擊,正是其空軍優勢的集中體現。

  • 海軍:體系維度差距

  • 泰國擁有東南亞唯一的航母“差克里·納呂貝特號”(儘管因艦載機短缺戰力受限),其由11艘護衛艦與89艘巡邏艇構成的近海防禦體系,遠超柬埔寨以巡邏艇爲主的“內河艦隊”。

  • 國防預算:投入決定潛力

  • 泰國2025年軍費達70億美元,是柬埔寨(6.5億美元)的10倍有餘。充足的預算使泰國能持續採購如“鷹獅”E/F戰機等新銳裝備,而柬埔寨主要依賴二手武器及中俄軍事援助。

衝突升級:泰國的“外科手術”與柬埔寨的困局

此次泰國軍事行動呈現三大特點:

第一,精準打擊。 F-16使用激光制導炸彈摧毀柬埔寨指揮部,避免大規模地面戰,體現“非對稱作戰”思維。

第二,快速撤離。戰機完成打擊後安全返航,未陷入柬埔寨防空火力網,展現對戰場節奏的掌控。

第三,外交配合。行動前降級外交關係,行動後立即致函聯合國,形成“軍事施壓+外交孤立”的組合拳。

而柬埔寨的應對則暴露其戰略被動:

其一,軍事反制乏力。空軍無有效應對手段,陸軍火炮射程不足,主要依賴國際調解。

其二,外交依賴過重。洪瑪奈政府雖第一時間要求安理會介入,但在軍事劣勢下,聯合國調停恐難實質扭轉態勢;

其三,國內壓力平衡。民族主義情緒高漲,政府需在“不妥協”姿態與避免全面戰爭風險間尋求平衡。

未來博弈:軍事優勢能否轉化爲政治勝利?

短期內,泰國憑藉軍力優勢可能繼續控制爭議區域,但其戰略目標面臨雙重製約:一方面,國際干預壓力。聯合國安理會雖未直接譴責泰國,但要求雙方“保持克制”的聲明隱含警告;東盟內部如印尼、越南等國擔憂衝突外溢,可能推動調解。另一方面,成本收益考量。全面佔領爭議區代價巨大,泰國國內對“過度擴張”的批評漸起,政府需權衡利弊。

柬埔寨的出路則可能在於:加速軍事現代化, 加快整合接收自中國“金龍-2024”聯演的裝備,提升陸海空協同能力;借力大國博弈,利用中美在東南亞的戰略競爭,爭取更多軍事與外交支持;延續法律途徑, 尋求通過國際法院重審柏威夏寺主權,以“司法勝利”彌補軍事短板。

泰柬衝突的本質,是東南亞“中等強國”與“邊緣國家”結構性矛盾的體現。泰國的軍事優勢植根於其更大的經濟體量(2025年GDP約爲柬埔寨12倍)及長期積累的裝備優勢,而柬埔寨的困境則折射出小國在區域權力格局中的生存挑戰。

誠如學者所言:“在東南亞,軍事實力不僅是國防基石,更是國家地位的象徵。”此次衝突雖以泰國暫居上風告終,但若雙方無法通過《泰柬邊界委員會》機制達成劃界共識,柏威夏寺的槍聲或將再度撕裂叢林的寧靜。

(圖片來源於網絡)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