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華結束,馮德萊恩離開北京,從中國臨走之前,她送給美方一句話

由 顧正龍 發佈於 熱點

'25-07-25

馮德萊恩訪華結束,離開北京。在這趟短短1天的行程裏,馮德萊恩見了中方几乎所有重要高層,中方也拿出了高規格的接待——會談時氛圍輕鬆,合影時三人挽手而笑,直接打破了去年會晤時的嚴肅僵硬。



這份熱情並不只是爲了面子,更是在傳遞信號。中國想要告訴歐盟,我們願意繼續合作,但合作是平等互利,不接受誰居高臨下指手畫腳。正如中方在會談時所說:中歐要堅持相互尊重、開放合作、多邊主義,要共同維護戰後國際秩序。換句話說,是在勸歐盟做出正確的戰略選擇。


這句話馮德萊恩顯然聽懂了,於是在她離開之前留下了一句話:“歐盟加強與中國的貿易關係,與跟美國的關係變壞無關。”這實際上是在給美國劃線:中歐關係,不看你美國臉色。


這種表態,換在幾年前幾乎不可想象。此前歐盟幾乎是美國的小尾巴,外交動向緊跟白宮節奏,可現在不一樣了,馮德萊恩這番話擺明了歐盟另有心思。當然,這不意味着她就要跟美國翻臉,但至少說明,歐盟現在更想搞平衡,不願繼續被美方牽着鼻子走。


原因不難理解,剛剛過去的幾個月,歐盟跟美國談判貿易協議談得焦頭爛額。特朗普政府的“對等關稅”政策,讓歐盟喫盡苦頭:一開始要求零關稅,後來退到10%,最後特朗普一封信直接開到30%,歐盟差點氣炸。但爲了保住市場,也只能咬牙接受15%的讓步,還得附贈“增加投資、市場準入”的條件。



這還沒完,美國副總統萬斯此前在慕安會期間直接懟歐洲,說歐洲最大的威脅來自內部,還罵它們壓制言論自由、搞砸了移民問題。相比之下,中國就顯得客氣太多了。不僅不搞指責,還不斷釋放善意。比如在電動車補貼問題上,歐盟去年對中企加徵反補貼稅,中方不但沒有立刻回懟,還提出“最低進口價格”機制,一邊軟性應對,一邊保留反制選項。在稀土問題上,中國也主動表示“從來也不應成爲問題”,甚至設立了快速反應機制,這就是“既守住底線,也給足面子”。


馮德萊恩不是不懂外交,她這次來訪,不但強調合作大於分歧,還順帶發了幾次“柔性信號”。比如說中歐到了“轉折點”,也提到“不平衡正在減少”,都是在爲歐盟自己留臺階,也在爲未來可能的轉向鋪路。


實際上,整個歐盟現在都處於戰略調整期。過去幾年,在俄烏衝突和全球能源價格波動的雙重壓力下,歐盟跟着美國一起制裁俄羅斯,結果自己卻成了最大受害者——能源危機席捲歐洲,通脹飆升,企業倒閉潮不斷,民衆怨聲載道。這時候再回頭一看中國:市場穩定,產業鏈完整,願意談判,也願意讓利。哪個選項更符合歐洲利益,不言而喻。


此外今年還是中歐建交50週年,中方也把話說得明明白白:“中歐都是大個子”,要一起在全球治理中發揮更大作用。而且還特意強調,中歐之間沒有地緣衝突,也不是戰略對手。這番話,說給歐盟聽的,也等於說給美國聽。



那麼,接下來中歐會怎麼走?答案其實已經不難猜。首先,歐盟不會馬上“親中”,但一定會“遠美”,這不是轉向,而是自保。在特朗普掀起新一輪貿易戰的時候,歐盟如果還一邊倒向美國,那就只能被收割。所以中歐之間,哪怕現在共識還不算很多,但最起碼的“談話意願”是在提升的。


其次,中方也不會幻想歐盟轉身投入懷抱。現實是中歐的的確確有分歧,特別是在烏克蘭問題和價值觀層面;但這不妨礙雙邊在經貿、氣候、綠色發展等議題上合作。簡單來說一句話,就是“你不一定要站我這邊,但你不能總聽美國的。”這纔是中國此番安排高規格接待、釋放善意信息的根本用意——不是一錘子買賣,是打長期牌。合作可以慢慢談,只要保持交流,就有機會“化量變爲質變”。


再回看馮德萊恩那句“送給美方的話”,其實它不是在表態“我要選邊站”,而是在釋放一個信號:歐盟要有自己的判斷,要有自主權。這個信號,美國能不能聽懂是一回事,願不願意接受又是另一回事。但至少從這次會晤來看,中國已經給出了最大的善意和誠意。



至於歐盟能不能接住這份誠意,那就看他們未來的戰略眼光了。如果還一味跟着美國搞對抗,受苦的還是自己;如果能多一點現實主義思維,把對話當成解決問題的路徑,中歐之間完全可以找到合作的錨點。說到底,這世界已經夠亂了,合作比吵架划算得多。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