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黑蘭被打廢了?伊朗總統表態,真的沒水了!不排除將遷都的可能

由 軍武次位面 發佈於 熱點

'25-07-26

【軍武次位面】 作者:豐羽

據《參考消息》報道,伊朗總統佩澤希齊揚表示,德黑蘭真的沒有水了,不排除將遷都作爲緊急解決方案。

目前伊朗全國七成水庫水位降至歷史最低點,南部多座大壩乾涸,且高溫持續不斷。

23日,伊朗政府宣佈德黑蘭省及至少10個省份當天爲公共假日,以節約水、電並降低高峯期負荷。

當然,因爲沒水就遷都,給人一種爲了一碟醋包一盤餃子的感覺。

伊朗想要遷都,德黑蘭的水資源是個問題,但並不是唯一問題。

過去幾十年裏,遷都多次被提出,又多次被擱置。

不過這一次的水資源問題,有可能成爲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讓遷都從理論層面轉向現實落地。

(伊朗總統佩澤希齊揚)

伊朗伊斯蘭革命之後,遷都是反覆被提出卻始終無果的一項長期議題。

早在兩伊戰爭結束後,伊朗國內學者就開始討論德黑蘭是否過於集中的問題。

隨着上世紀90年代城市擴張加劇,關於遷都的聲音也隨之增加,主要集中在德黑蘭的地震風險、污染指數飆升、交通癱瘓等城市病上。

2000年代,內賈德政府期間,議會曾專門成立過一個遷都研究小組,提出過三種方案:

一是徹底遷出至伊朗中部城市如伊斯法罕或庫姆;

二是設立行政副都,將部分機構南遷;

三是採取多中心分佈式行政體系。

但這些方案都被一一擱置,有預算問題,也有政治阻力的問題。

到了2010年代,伊朗政府又曾短暫試圖將部分機構分散至郊區,但效果有限,絕大多數核心權力機構和高官依舊牢牢駐守在德黑蘭。

這些年來,每逢城市危機,遷都話題便會被輿論拎出來,但真正落實遷都的政治意志和財政手段,卻始終都沒有出現。

因此,儘管這一次的提出似乎更加嚴肅,但能否打破歷史魔咒,還需進一步觀察。

(伊朗旱災觸目驚心)

支撐伊朗長期想要遷都的背後,是一系列國家結構性問題。

德黑蘭地處活躍地震帶,長期超采地下水導致地面沉降嚴重,近年來城市多處基礎設施出現開裂、下陷的現象,許多學者直言這是城市病晚期的表現。

德黑蘭的人口已超過1500萬,約佔全國總人口的六分之一,卻嚴重依賴遠距離調水系統,一旦遭遇旱情或電力問題,整個城市的基本運行都會陷入癱瘓。

還有就是,伊朗行政資源過度集中,導致發展不平衡。

伊朗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媒體幾乎全部集中於德黑蘭,使得全國其他省份相對邊緣化,政權穩定面臨長期隱患。

再加上剛剛被以色列打了一波,出於長期安全與發展平衡的考量,從首都中樞功能角度出發,遷都愈發緊要。

但也正是因爲涉及方方面面,註定比一場簡單的行政搬遷複雜得多,也難得多。

(德黑蘭)

伊朗遲遲不能遷都的主要障礙,還是錢。

伊朗常年遭受制裁,國家預算大部分用於維持現有體制與軍工體系,根本無力負擔一場上千億美元級別的新首都建設。

此外,伊朗是雙軌體制,行政部門、議會、最高領袖辦公室、革命衛隊、地方宗教領袖、企業財團等多方勢力彼此牽制,誰也沒有能力獨自推動如此巨大的國家級工程。

與此同時,德黑蘭本身就是精英的權力核心,其家族、產業、子女教育資源等全部深植於這座城市,一旦遷都,他們面臨的不只是換個地方辦工,還要重新配置利益網絡。

而新首都候選地,如查巴哈爾或馬克蘭沿海,普遍基礎設施薄弱,當地族羣成分複雜,使得很多高官並不願意真正搬過去。

(德黑蘭)

不過這一次,伊朗高層看起來是很有決心的樣子。

從時間點來看,德黑蘭所面臨的資源枯竭與城市失效問題,已不再是警告階段,而是逼近臨界線。

基礎設施崩潰的速度遠遠超過了政府調度與修復的能力,過去的續命策略已難爲繼。

而佩澤希齊揚已不再像前任那樣以模糊表態應付遷都議題,而是明確提出將遷都作爲現實選項。

最關鍵都是,這一次有了一些實際行動。

多個機構已經開始在南部沿海地區進行實地考察,而且據稱有海水淡化廠、水電新通道與行政園區的初步規劃方案出爐。

而且現在伊朗政壇內部,正在形成一個最低限度共識,哪怕搬不了,也必須先啓動一個備份首都計劃,確保在德黑蘭崩潰時,國家不至於癱瘓。

目前來看,更現實的可能,是以功能外遷的方式逐步推進,比如先將部分軍事、能源或科技指揮中心轉移到查巴哈爾一帶,再在幾年後視情況而定是否整體遷都。

這是一種較爲現實的解決方案,也是伊朗經濟能力能夠承受的極限了。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