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200億!育兒補貼對低收入地區的消費拉動或更明顯

由 界面新聞 發佈於 熱點

'25-07-30

7月28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育兒補貼制度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明確從2025年1月1日起,國家基礎標準每孩每年發放育兒補貼3600元,至其年滿3週歲。補貼金額由中央財政按比例對東部、中部、西部地區予以補助。

多家機構根據國家基礎標準的測算顯示,每年發放的育兒補貼或介於1000億-1200億元之間,對促進生育率有一定的提振作用。此外,育兒補貼帶來的消費支出大約拉動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0.14-0.2個百分點,對低收入地區的消費拉動效果將更爲明顯。

國金證券分析師宋雪濤對界面新聞表示,本次育兒補貼政策有四大突破。

首先,《方案》實現了全國範圍的覆蓋,既體現了政策的普惠性和公平性,也有助於針對少子化的問題“對症下藥”。新華社發佈的《方案》六大熱點問答提到,無論一孩、二孩、三孩,均可申領育兒補貼。而此前各地出臺的育兒補貼通常針對二孩及以上,較少有地方政府將一孩納入補貼範疇。事實上,一孩生育率過低是我國出生人口減少的癥結。

其次,此次育兒補貼全部以現金形式發放。

第三,作爲一項長期的制度安排,育兒補貼政策具有不可逆性,體現出政策“投資於人”的決心。

最後,從政策表態上看,未來補貼規模存在遞增的可能性。《方案》明確現階段國家基礎標準爲每孩每年3600元,“這意味着未來國家基礎補貼標準仍有提升的空間。”宋雪濤說。

根據國金證券的測算,2025年育兒補貼的發放規模預計爲1200億元。參考消費品以舊換新和養老服務消費補貼的央地出資比例,預計育兒補貼中央和地方整體參照9:1共擔,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中央承擔比例分別爲85%、90%和95%。

近年來我國生育率持續下降,爲應對嚴峻形勢,我國從“鬆綁生育”逐步轉變爲“促進生育”,中央和地方的生育補貼政策陸續落地。

近年中央層面生育相關政策

資料來源:中國政府網 製作:界面新聞

國盛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熊園對界面新聞表示,短期內,生育補貼有助於提升出生率,特別是覆蓋一孩或二孩的補貼效果會更爲明顯。不過,對消費的提振作用可能較爲有限。

他指出,地方育兒補貼政策實施後,各地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走勢變動分化,並未呈現明顯規律,背後原因可能在於生育補貼力度與覆蓋範圍有限,對於居民可支配收入的邊際改善效果較小,未能對消費產生明顯提振作用。

以國盛證券的測算爲例,考慮到新生兒的下降趨勢,假設2025年全國出生人口爲900萬人,每月出生人數較爲平均,按照目前補貼標準計算,今年補貼金額約1178億元。此後年份若補貼標準和出生人數不變,補貼金額可能與此接近。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22年至2024年,我國新生兒數量分別爲956萬、902萬、954萬人。

熊園表示,生育補貼不同於消費品以舊換新或消費券,可能並不存在明顯的乘數效應。按照2024年全國居民平均消費率0.68左右計算,上述補貼今年可帶來約800億元的消費增量,約佔社會零售規模總額的0.16%。整體而言,生育補貼對消費的拉動偏長期、偏溫和,短期影響有限。

華泰證券的測算顯示,平均而言,生育補貼佔二人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比例約爲4-5%,但針對不同收入的家庭效果呈現分化,對中低收入家庭的效果或更爲明顯。

“對於20%低收入、20%中等偏下收入戶而言,該生育補貼佔(二人家庭)年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分別約爲19%、8.3%、明顯高於平均水平,而對於20%的高收入人羣而言,生育補貼僅佔年可支配收入的不到2%,效果或較爲溫和。”華泰證券研究員易峘在報告中寫道。

分析師表示,接下來,參考海外國家提振生育率的經驗,育兒補貼之外,針對就業、教育、醫療等系統性育兒政策支持亦值得期待。

申萬宏源證券分析師趙偉表示,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除現金補貼外,還需構建系統性支持體系。比如,就業領域要保障女性職業權益,建立企業政府育兒成本共擔機制;教育系統要發展普惠托育和課後服務;醫療方面要完善婦幼健康體系和罕見病保障;住房市場要提供共有產權房優先配售等支持;社區則要強化育兒資源供給等。

其次是系統性生育支持政策,可分爲財政稅收支持政策、假期政策、兒童護理教育支持政策三大類,重點針對父母、幼兒、企業三大主體。

他還表示,保障家庭閒暇時間或也是後續生育支持政策的重點。2025年國務院辦公廳發佈的《關於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推動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的若干措施》明確要求,通過立法保障女職工孕期、哺乳期權益,推廣“生育友好崗”彈性用工模式,允許企業採取彈性上下班、居家辦公等柔性管理。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