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家臺村泥石流現場。受訪者供圖
母親已經失聯兩天了,陸濤急得兩天兩夜沒閤眼,一方面安慰自己,只要沒有消息就是好消息,一方面也感覺希望渺茫,母親很可能已經被泥石流吞沒。
85後的陸濤的老家在河北省承德市興隆縣楊家臺村,年過六旬的母親跟有聽力殘疾的二叔一直在農村老家的自建房裏生活,自己和妻兒生活在數十公里外的北京市平谷區。
“7月27號晚上,我還跟我媽打電話,她說家裏下大雨,感覺要發大水了,我跟她說明天帶着孩子去老家接她,孫子也想奶奶了。”陸濤說,母親不習慣隨時帶手機,有時候找她要靠監控對話,但到次日清晨打開手機監控,卻沒有畫面信號了。
近日,興隆縣連遭強降雨,引發山洪泥石流,致部分道路中斷、村莊失聯。這一轄區的楊家臺村位於北京平谷區、北京密雲區和承德興隆縣“三地交接”的山谷地帶。27日晚間到28日凌晨,楊家臺村在大雨的衝擊下發生泥石流,不僅大量房屋受損,路、水、網、電一度全部中斷。
遇難者家屬等多位受訪者介紹,目前該村失聯者有十幾名,其中包括已經發現遺體的五名遇難者。南方週末記者獲悉,除了村民及親屬的自發救助,7月29日午後至7月30日午前,河北轄區的消防救援隊、武警部隊以及部分當地民間救援力量已經陸續到達楊家臺村展開救援,爲受災村民提供了飲用水、食物和一些安置救援支持。爲了防範後續降水可能發生的二次泥石流,目前相關部門正在有序開展人員轉移。

村道上滿是亂石。受訪者供圖
翻山蹚水尋親
綜合多位受訪者介紹,楊家臺村地處山谷,當地居民主要靠種植莊稼和果樹爲生。因地理位置偏僻,年輕人大多外出謀生,村中主要是老人居住,多在55-85歲之間,恰逢暑期也有一些孩子。該村上百戶,共有六個小組,從西到東依次排序,受災最嚴重的就是臨近山腳的四組和五組。
找不到母親,陸濤聯繫了住在老家附近的親戚幫忙尋找。“我弟說讓我趕緊回家一趟,說我家的房子情況很不好,人(媽媽)也沒找到。”弟弟隱晦的措辭讓陸濤心頭暗驚,路上臨時準備了一些水、乾糧和手電,匆忙往家趕。
在離家十幾裏的地方,泥石流阻斷了主幹道,車子被迫停在路口的一個山腳下,想要回家只能翻山。“我們冒着雨、拄着棍子、舉着手電爬山,還要蹚過一條河才能到村裏。”即便是有弟弟的接應,陸濤到家時也已經是28日晚間10點多了。
暴雨中的楊家臺村讓陸濤感到安靜得可怕。“下雨路上見不到什麼人,很多房子都被泥水衝沒了,到處都是石塊和淤泥。”陸濤老家的四合院,大部分已經被泥石流淹沒,有兩間房子已經完全被摧毀,部分房屋被淹沒過半,院子裏的機動三輪車也被泥水壓得變了形。
陸濤拿着手電筒四處尋找母親,微光掃過了小院裏的每間屋子,也翻遍了所有能藏人的櫃門,不管是生是死,沒有發現任何相關痕跡。
“你明白嗎?到處都是泥!到處都是石頭!我什麼都弄不了什麼也挪不動!”他的聲音顫抖了起來。
受訪者提供的29日視頻顯示,楊家臺村依山傍水而建,暴雨後,有山體大面積滑落,泥水裹挾砂石摧毀房屋的痕跡隨處可見,有房屋被淹沒到只剩屋頂,有建築被衝擊得只剩碎石,幾輛小轎車陷在淤泥裏翻立着,厚重的土黃色泥濘遍佈村道,渾濁的雨水順着環村的小河湍急下流。
“28號早上4點多,我爸給我打電話,說家裏下雨了,水挺大的。五十多年前我大爺跟我二大爺就是在老家被大水沖走的,我感覺他有點害怕。我們聊了一會就掛了,等到5點多我再給他打就打不通了。”村民楊武介紹,他遠在南方跑運輸,老家只有父母在住。
“我的三大爺大媽也沒了,他們的孫子也是我的一個侄子,還讓我幫忙把遺體從泥石堆搬到一個平面上,他們的房子全毀了,兩位老人是在泥裏被挖出來的。”陸濤回憶,看到逝去的老人,他一直安慰自己,雨這麼大,母親可能在哪躲着。
李靜是在7月29日上午收到父母遇難的消息。28日凌晨兩點多,她居住的興隆縣六道河鎮也暴雨如注,當地政府下達了人員轉移通知。得知危險程度後,她馬上給老家的父母打了電話,但是怎麼打都打不通。次日早晨8點村裏有人告訴她,父母都出事了。
29日下午4點多,那時候雨還沒有完全停,經過幾個小時的翻山蹚水,李靜終於在面目全非的老宅中看到了父母的遺體,幾天前還跟父母通過話,彼此問候日常,沒想到那次竟是跟雙親的最後一次說話。
因爲山路崎嶇,道路受阻,無法按照村裏的傳統安葬。李靜只能先簡單就地安置,等待災情過後再做打算。
多名村民提到,雖然夏季時常有暴雨,村裏地處山谷,但是楊家臺村附近綠植覆蓋率很高,幾十年來從未發生泥石流。“我想過下雨會不安全,也想過可能會發生水災,但誰也沒有想到會有泥石流。”李靜說。

道路被沖毀。受訪者供圖
跨區救援問題待解
7月27日夜間,住宅位於臨河臨山的村民在村幹部組織下,向村中兩三個地勢較高或者距離山洪較遠的村民家中聚集,以躲避洪峯,等待救援。
“那天(27日)晚上,我二叔跟我媽都往外跑,還在門口碰到了,二叔說我媽跟她說了一句話然後就跑開了,我二叔聽力殘疾,也不知道說了什麼,後來再也沒見到人,我二叔跑到一處高地躲過去了。”陸濤說。
28日-29日這兩天,在外務工或者居住的年輕人陸續知道了家中老人受災的消息,他們聯繫不上親人,也聯繫不上在村裏的熟人,不少離得近的年輕人開始自行組織起來結伴進山。
“我們這些年輕人就組織起來,進村的進村,打電話的打電話,到處想辦法。”楊武說,因爲主幹道被淤泥堵住,年輕人主要是通過爬山進村,不能到現場的人就四處打電話求助,在網上發帖,嚮應急部門、各類救援組織求援,“很多救援隊說,沒有應急部門的邀請函不能來”。
綜合多名民間救援隊負責人介紹,按照應急部門的規定,外地民間救援隊跨省救援前需要向災區所在應急管理部門開具邀請函,向屬地應急管理部門報備,獲批後方可出發。
南方週末記者從權威渠道獲悉,河北省滄州市十餘名消防救援人員在29日下午1時許到達楊家臺村。據瞭解,29日晨間,當地應急部門已經獲悉楊家臺村的災情,9時許調配消防救援人員奔赴現場,因爲通信中斷、道路受阻,經過四個多小時的跋山涉水終於抵達。
“因爲這個村的具體情況未知,所以這批救援人員主要是帶着衛星電話等專業設備先去了解下具體情況,把災情信息向外傳遞,以備後續進一步安排有效救援。”河北消防部門的一名工作人員介紹。
綜合多位村民介紹,29日午後到30日午前,河北轄區的消防救援人員、武警隊伍、承德一些民間救援組織先後進入楊家臺災區。救援人員陸續向災區提供了飲用水、食物等物資,並轉移了部分身體健康狀況良好的受災人員,對暫時不能離開的人員進行了安置。30日,爲了避免後續降水帶來的衍生災害,組織了全員轉移。
不過,大部分村民依舊感到,救援得太遲。“28號凌晨泥石流下來,一天多才來人,如果我們不是四處求救,到處打電話,他們可能現在都不知道。受災的大部分是老年人,真被山洪衝擊了,不可能撐到這麼久。”楊武說。
對於救援的遲來,受災村民認爲與山洪突然、受災地區特殊的地理位置有關,也與各地的救援力量不能有效協同有關。
“救援力量不能自己擅自行動,跨行政區特別是跨省的這種救援,不僅需要向屬地部門的主管單位報批,還需要跟災區救援力量的主管部門溝通,雙方協同好了才能行動。”一名應急救援部門工作人員介紹,越是規範的救援力量越是如此。
一名民間救援組織負責人介紹,地區協同問題,在跨行政區域的災情救援中尤爲明顯,區域限制往往使得救援難以及時響應。“這種問題需要更高一級的主管部門的關注和協同。”
7月29日-30日,楊家臺村的天氣開始放晴,水勢略有放緩。村民給楊武傳來了父母在一處安置點休息的視頻,他的心終於可以落下了;陸濤的母親還是杳無音訊,隨着時間的推移,他的心也越來越沉;李靜依舊沉浸在痛失雙親的悲痛中,只希望早點通路,以便好好安葬父母。
(陸濤、楊武、李靜爲化名)
南方週末記者 吳小飛 南方週末實習生 劉珈宜、 張昊睿、施語非
責編 何海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