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將在8月1日恢復徵收所謂“對等關稅”,當前特朗普政府仍在與多個經濟體進行最後時刻的談判。
據央視新聞,當地時間7月30日,美國總統特朗普表示,美國已與韓國達成“全面完整”的貿易協議。美國將對韓國徵收15%的關稅。韓國將對美全面開放貿易,接受包括汽車、卡車和農產品在內的美國產品。
同日,特朗普簽署行政命令,對巴西加徵40%關稅,使總關稅額達到50%。他還宣佈印度將從8月1日起支付25%的關稅,並警告其他貿易伙伴,如果未能在最後期限前達成協議,將被實施廣泛關稅。
“8月1日的最後期限就是8月1日的最後期限——它依然有效,不會延期。對美國來說是一個重要的日子!”特朗普在其社交平臺上表示。
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教授胡捷近期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基於對美國總統特朗普政策目標和談判風格的綜合判斷,他更傾向於將關稅稅率維持在當前“喊價”的水平,並以此作爲槓桿加大對其他國家的談判壓力。
“這種策略並不意味着提高關稅後談判大門就會關閉。相反,談判仍將持續進行。通過維持較高的關稅威脅,特朗普政府試圖在後續談判中佔據更有利的地位,從而推動達成更符合美國利益的協議條款。”他分析稱。

貿易談判進展
在4月2日宣佈實施所謂”對等關稅"政策後,特朗普政府實施了爲期90天的暫停期,原定於7月9日到期。但爲推進貿易協議談判進程,特朗普本月再次延長了這一暫停期,將最後期限設定在8月1日。
最初宣佈暫停時,特朗普政府曾設定了“90天內達成90份協議”的目標,但這一預期未能實現。目前,美國僅與英國、越南、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日本、歐盟和韓國等經濟體達成初步協議,且多數協議的細節仍待敲定。
具體來說,5月,英國成爲首個與美國達成貿易協議的國家。該協議設定了10%的基礎關稅,並針對汽車、航空航天等關鍵行業制定了配額與豁免機制,但鋼鋁關稅削減等核心問題至今仍未明確。7月2日,美越協議宣佈將越南輸美商品的關稅從46%降至20%,同時越南承諾“完全開放市場”,但具體條款仍未披露。隨後,美國與印度尼西亞於7月15日達成協議,將印尼關稅從32%下調至19%,作爲交換,印尼同意取消99%以上美國商品的關稅壁壘。7月22日,美菲協議將菲律賓的關稅從20%降至19%,後者承諾市場開放。
7月23日,美日達成協議,日本同意向美國投資5500億美元並放開大米等農產品市場,換取美國將原定25%的關稅降至15%。7月27日,美歐協議規定歐盟將對美增加6000億美元投資並採購7500億美元能源產品,而美國則對歐盟商品徵收15%的關稅。7月30日,美韓協議要求韓國提供3500億美元對美投資、採購1000億美元能源產品,並全面開放汽車、卡車和農產品等貿易。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美國與各經濟體達成的協議均表現爲框架性聲明的形式,多數協議的具體條款均未披露。據報道,日本官員稱日美談判“沒有書面文件,也不會制定任何具備法律效力的協議”。即便是相對公開的美英、美歐框架協議文本,也標註了協議“不具法律約束力”的聲明。
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的高級研究員塞特塞(Brad Setser)稱:“如果像這樣的協議沒有‘紙面文件’,那它根本不算一份協議。”
Evercore ISI高級常務董事比安基(Sarah Bianchi)也稱:“在最近幾項協議中,雙方似乎在協議宣佈後幾乎立即就對細節產生了不同的理解。這意味着未來幾個月仍有很多事情需要商討,並且在中期內仍然存在風險,誤解可能會導致不穩定,進而危及這些初步的貿易休戰。”
全球經濟分析公司BCA Research歐洲投資首席策略師薩瓦里(Mathieu Savary)也就美歐協議的具體內容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了質疑。他稱,歐盟本已與美國存在巨大的資本赤字,這意味着它已經在美國進行了大量投資。
“事實上,歐盟各國加起來是美國債券和股票的最大外國持有者(由於其私營部門在美國的投資)。這6000億美元的承諾看起來像是一個空洞的承諾,因爲歐洲人已經向美國注入了大量資金,並且似乎沒有明確的時間框架來部署這些資金。因此,我認爲這更像是一個‘攝像機時刻’,而不是跨大西洋關係的根本性變革。”
同時,部分貿易談判仍在緊張推進。據報道,加拿大和墨西哥已派出高級代表團,於7月30日與美方展開密集磋商。加拿大總理卡尼(Mark Carney)在當晚記者會上態度謹慎:“談判具有複雜性、全面性和建設性,但很可能無法在截止日前完成。”
談判在8月1日後仍能繼續?
未能在8月1日前達成協議的國家將面臨關稅上調的壓力。在上週訪問蘇格蘭期間,特朗普曾提出,“你不可能坐下來達成200個協議”,因此,若8月1日前未能達成新協議,將對相關國家徵收15%至20%的普遍關稅。
耶魯大學預算實驗室最新數據顯示,截至7月28日,美國對進口商品徵收的平均有效關稅稅率已達18.2%,創下自1934年以來的最高紀錄。這一數字較2024年的2.4%呈現顯著躍升。牛津經濟研究院的模型預測進一步印證了這一趨勢,該機構估計2024年貿易份額的有效關稅稅率將升至18.2%,高於7月基準預測的17%,也是自4月預測以來的峯值水平。
美國經濟已開始顯現關稅政策的通脹效應。美國勞工統計局數據顯示,2025年6月通脹率爲2.7%,較5月的2.4%有所上升。其中,大型家電、電腦、體育器材、書籍和玩具等進口商品在6月均出現明顯價格上漲。哈佛大學定價實驗室(Pricing Lab)的研究也發現,受關稅影響的進口商品及國內替代品的價格漲幅明顯高於未受影響的商品。
此外,美國稅收基金會的報告稱,目前約71%的美國商品進口已面臨特朗普政府設定的10%最低關稅。8月1日後,預計超過80個國家和地區的進口關稅將進一步上調。關稅對食品價格的影響尤爲值得關注,2024年美國進口的2210億美元食品產品中有74%面臨關稅影響。美國前五大食品進口來源地爲墨西哥、加拿大、歐盟、巴西和中國,佔其食品進口總額的62%。
不過,儘管特朗普聲明不會再次延期,但美國財長貝森特在30日的一場活動中公開呼籲美國企業、投資者和貿易伙伴“不必驚慌”。他強調,即使8月1日關稅上調,談判窗口仍然開放,各國“仍然可以達成協議”。他還暗示:“我預計8月會很忙”。
“你們只會暫時回到4月2日的對等關稅水平”,貝森特稱,某些經濟體的關稅稅率“可能持續三天、三週甚至三個月”。
(本文來自第一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