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20隱身穿越戰略“咽喉”,掛彈訓練數千裏,三方面意義重大

由 王雲飛評論 發佈於 熱點

'25-07-29

近日,央視軍事在報道空軍某部先進事蹟的時候說:“率先換裝新型戰機的空軍某旅英雄飛行大隊,飛抵巴士海峽、對馬海峽巡航臺島、維權鬥爭,成爲捍衛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的長空利劍。”

央視軍事並沒有直接披露是哪一個飛行大隊,但“空軍英雄飛行大隊”就是指的“王海大隊”。而這個大隊先前就已經被證實了,裝備了殲-20戰機,飛越過巴士海峽。因此,我們可以認爲,殲-20繼飛越巴士海峽之後,又飛越了對馬海峽了。

對馬海峽是日本羣島西南端對馬島與壹岐島之間的水域,由東北向西南延伸,長約222公里,最窄處41.6公里,水深50到100米,最深的地方是131米。這處海峽是東海、黃海進出日本海的重要水道,人們稱它爲進出日本海的“咽喉”。對日本、韓國以及中國、朝鮮、俄羅斯遠東地區來說,交通的戰略位置都非常重要。

由於對馬海峽最窄的地方只有41.6千米,而12海里是等於22公里。可能有人擔心,我們的戰機是不是經過了人家的領空。這個擔心其實是多餘的,因爲日本在20世紀50年代修訂的《領海毗連區法》,將津輕海峽、宗谷海峽、對馬海峽和大隅海峽的領海範圍統一規定是三海里。所以,從對馬海峽中間通過,不存在進入附近國家領空的問題。實際上,中俄戰略轟炸機聯合巡航的時候,已經多次飛越過對馬海峽了。

而殲-20飛越對馬海峽,有着特殊重要的意義。這些意義,一是驗證了殲-20的優異隱身能力。殲-20的隱身指標至今是一個保密數據,我們從來沒有公開過。從美國媒體的報道來看,他們認爲殲-20正面雷達反射截面積指標約爲0.005至0.01平方米,低於他們F-22的0.0001平方米。要知道,爲了對付中俄,對馬海峽這個地方部署着世界上最先進的雷達情報偵察監視體系。美國在日本的青森縣和京都府部署有AN/TPY-2雷達,探測範圍涵蓋到朝鮮半島,當然也包括對馬海峽。

日本在九州島、本州西海岸及對馬島部署有J/FPS-3/5/7型雷達,具備對遠程空中目標和彈道導彈的探測能力;在濱松基地部署有E-767預警機,也可以進行遠程探測。而韓國在釜山、鎮海等地部署有TPS-830K雷達,覆蓋了對馬海峽南口。我們姑且就以美國猜測的、不如他們F-22隱身能力的指標來衡量,從目前的情況看,美日韓雷達探測和情報偵察體系都沒有做出任何反應。就他們的新聞特點來說,一旦發現了中國的殲-20的蹤跡,那還不是鋪天蓋地般的報道。看來他們可能真的就沒有發現。

二是這次穿越展示了強大的打擊能力。駐韓美軍的烏山空軍基地距離對馬海峽僅僅350公里,部署有F-16C戰鬥機,還可以前進部署F-35戰鬥機;韓國自己也有F-35戰鬥機。美國駐日巖國軍事基地距離對馬海峽是300公里,部署有F-35;日本自己也有F-35。殲-20戰機對F-35,不管是隱身指標還是掛載的霹靂-15導彈對對手的AIM-120C導彈,都具有全方位的空中打擊優勢。

三是體現了殲-20的遠程作戰能力。“王海大隊”平時部署在遼東半島,從那到對馬海峽的距離超過1000公里,再加上對馬海峽本身長有222公里。殲-20穿越對馬海峽之後,原路返航,作戰半徑會超過1300公里。就戰鬥機而言,可能是目前中國戰機掛彈執行任務比較遠的一次。而這次穿越對馬海峽,肯定沒有空中加油機來伴隨,否則早就被人家發現了。如果從山東半島出航,當然距離就近多了,但訓練講求的是從難從嚴,從實戰出發,常常需要極限的考覈。中國的航母不是“宅男”,中國的殲-20也不是“宅男”。

央視軍事報道說,殲-20是飛越巴士海峽、對馬海峽、巡航臺島的長空利劍,那是名副其實。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