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談了兩天,達成了什麼共識?中方如何評價本次談判?爲什麼說中國已經做好打持久戰準備?
目前,中美正在瑞典斯德哥爾摩,舉行特朗普實施“對等關稅”後的第三輪經貿會談。對於本次談判,特朗普可以說是躊躇滿志,畢竟在這之前,美國剛剛與歐盟、日本等主要貿易伙伴都達成了協議,並且獲得了明顯的優勢。
因此特朗普提前放出話,聲稱他相信“中美將很快達成協議”。

那麼,中美真的有望簽署協議嗎?
從現場的情況來看,事情的發展並不算樂觀。
首先,在第一天長達5個小時的談判結束後,中美雙方代表都罕見陷入了沉默,各自離開會場時,都沒有接受媒體採訪,可見談判氣氛比較嚴峻,談判的走向也都充滿了不確定性。
其次,在第二天的談判結束後,中方倒是罕見打破了沉默,但釋放出的信號,卻是依然強硬。
中國商務部國際貿易談判代表兼副部長李成鋼只用了一句話,便介紹了本次談判的內容:“中美雙方經貿團隊根據兩國元首6月5日通話共識,繼續發揮中美經貿磋商機制作用,就彼此關注的重大議題進行了深入、坦誠、建設性的交流。”

從這一句話,就可以看出,本次談判實際上並沒有談出新的內容,所有的東西都是在這之前就已經定下的。進一步分析的話,還可以得出中方的不少言外之意,例如中美最高層在6月5日之後,就沒有再進行溝通;中美“彼此關注的重大議題”這樣的措辭,說明雙方在敏感議題上的分歧還是很大。
隨後,李成鋼又指出:“根據中美雙方共識,雙方將繼續推動美方已暫停的對等關稅24%部分以及中方反制措施如期展期。”
這一點可以說完全印證了外界的猜測與分析,那就是中美本次談判,就是要將“關稅休戰”的期限繼續往後推90天,時間延遲到11月,而特朗普將尋求在這之前訪華,或者與中方最高層進行線下會晤。
但是這也進一步說明,在中方的表述中,中美在本次談判中,實際上達成的共識就只有這一項。那麼,這一項共識到底更符合誰的利益呢?
從特朗普會談前的談話可以看出,他是希望中美能夠達成協議的一方,而且因爲美國近期已經與很多國家達成了協議,更希望一鼓作氣,與中國也把協議簽了,證明“對等關稅”政策的正確與勝利。
但是站在中國的角度,我們顯然已經做好了打持久戰的準備,這也是中美各自佔據的優勢領域所決定的。

因爲現在雙方各自最重要的需求是,美國急切想要中國放開稀土出口,而中方則希望能夠獲得美國先進製程的芯片,不同的是,缺少先進芯片不會影響中國的社會民生,但是沒有稀土,影響的不僅是美國的軍工製造和汽車產業,甚至連最基礎的電動牙刷製造都要受到限制。
因此中方的立場一開始就說得很清楚,“談,大門敞開;打,奉陪到底”,而至於特朗普能不能通過談判,走進中國的大門,那就要看美國能拿出多少打動中國的誠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