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談判“乾脆利落”,只用一天半就談出了結果

由 慶彬有理 發佈於 熱點

'25-07-30

中美談判“乾脆利落”,特朗普已不敢節外生枝,只用了一天半就出了結果。

中美瑞典經貿談判,用時一天半談出結果,相比之前談滿兩天的日內瓦談判、倫敦談判,本輪整體突出一個乾脆利落,可見前面已經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第一天,中美代表談了五個多小時,第二天,談判上午開始,中午結束,滿打滿算,這輪談判的溝通時間,也不會超過十個小時。

【這次瑞典會談僅用時一天半,進展比較順利】


作爲對比,之前的倫敦談判,雙方兩天談了將近20小時,是不折不扣的外交馬拉松。

當然了,如果沒有之前的對話成果作爲基礎,瑞典經貿談判斷然不會如此順利。

最主要的成果,就是中美一致同意,推動本應於8月中旬到期的關稅休戰協議繼續延長,具體多久待定,但外界普遍認爲,跨度會跟之前一樣,還是90天,爲中美高層互動留下足夠的窗口期。

如果經貿協議真的取得了重大進展,可能會放到元首互動的場合去宣佈。

『中美都有再談下去的意願和動力』

中美同意爲關稅停戰延期,還有另一層意思,就是中美確實無法在三個月內迅速達成協議,但也無意再開戰端,都想再談下去。

【第二天的談判在中午就結束了】


這一天半下來,中美雙方主要是就各自的宏觀經濟政策交換意見,並回顧了協議框架的落實狀況,給予了“充分肯定”。

這也說明,只要美國不節外生枝,中美在經貿領域有相當大的合作基本盤,中國也通過實際行動,向美國有力示範了,任何試圖顛覆這個基本盤的企圖,會招致什麼樣的後果。

雖然現在中美經濟關係相對穩定,但這並不意味着,這份經貿協議很好達成,單單只是維持現狀,還不足以讓這個框架轉化爲具體、全面的書面成果。

對於經貿協議,中美有着截然不同的底線和預期,兩國的經濟關係,也與7年前不盡相同,想找到一個能被廣泛接受的共識,沒有那麼簡單。

這次瑞典談判,我們給出的形容是坦誠、深入、富有建設性,都是很常見的外交辭令,而辭令背後的弦外之音,是中美雙方既沒有談妥,但也沒有談崩,對彼此的底線和態度有了更清晰的認識。

【李成鋼表示,中美進行了坦誠、深入、有建設性的交流】


好在美國很清楚地知道,如果中美經貿關係無法處於一個穩定健康的狀態,他們自己也承受不了後果。美國有必要與中國共同維護現在的局面,這是兩方能繼續談下去的最大動力。

『貝森特連夜趕回美國,給特朗普帶回了好消息』

美國這邊的口風既積極又有所保留,財政部長貝森特在記者發佈會上強調,是否延長休戰期,還是重啓關稅戰,特朗普有“最終決定”,隨後又說,與中方的會談有“建設性”,雙方現在只是還沒有簽字正式確認而已。

接下來,貝森特將連夜趕回美國,向特朗普通報會談進展,並等待下一步的指示。如果中美后續對談判成果沒有異議,這輪瑞典對話纔算“功德圓滿”。

特朗普這邊也結束了在歐洲的行程,在回去的路上,他收到了貝森特的初步彙報,隨即向媒體暗示,中美領導人有可能在年底互訪。

可見,貝森特從瑞典帶回來的,是符合特朗普預期的好消息。

【特朗普也在趕回美國的路上】


也只有在與中國打交道時,特朗普才能一定程度上展現務實,不對中美協議急於求成。

『中美瑞典談判期間的“雜音”』

雖說這輪瑞典談判,過程乾淨利落,不過雜音也是免不了的。要是沒有雜音,那就不是我們認識的美國了。

談判期間,特朗普那邊突然把俄烏停戰的期限,從50天縮短到10天,要求俄羅斯儘快答覆。與此同時,還打起了中俄能源經貿的主意,試圖讓中國配合對俄施壓。

貝森特就說,他已經提醒中方,如果繼續與俄羅斯開展能源經貿往來,可能會被徵收高額關稅。

從我們的視角來看,如果這種程度的威脅有用,幾年前就該奏效了,輪不上特朗普政府故技重施。而且這嚴格意義上,並不屬於中美經貿談判的範疇。

【貝森特仍然希望中國配合美國對俄羅斯施壓】


貝森特同樣很清楚這一點,隨後又找補說,他們無意干涉中國內政,但希望中方對於可能的次級制裁“做好準備”。

這就不需要美國來操心了,問題在於,美國有沒有做好被中國再次反制的準備?

美方當然可以提出他們的關切,這是坦誠交流的應有之義,但這並不意味着能對中國的內外政策指手畫腳。

中美下一步要做的是,發揮好經貿磋商機制作用,逐漸加強共識,減少誤解,確保對話始終處於正軌,顧左右而言他,靠盤外招製造籌碼,只會耽誤時間,這樣哪怕再來半年的停戰期,可能都不夠中美談的。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