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棄航母押注核潛艇,海軍豪賭勝算幾何?

由 張元偉 發佈於 熱點

'25-07-30

聖彼得堡的海軍節閱兵場一片寂靜。

這項延續了18年的傳統儀式在2025年7月27日首次取消,總統新聞祕書佩斯科夫以“安全原因”輕描淡寫地帶過。

而就在前一天,俄羅斯海軍司令部正式決定:封存國內唯一航母“庫茲涅佐夫海軍元帥”號,等待出售或拆解的最終命運。

當外界還在猜測這兩起事件背後的關聯時,普京現身北德文斯克造船廠,在“波扎爾斯基大公”號核潛艇的入列儀式上豪言:“2030年前將再服役6艘核潛艇,海上機器人系統將決定海軍未來面貌!”

核潛艇:俄羅斯的底牌

在巴倫支海的寒風中,“波扎爾斯基大公”號核潛艇,升起聖安德烈旗。這艘“北風之神-A”級戰略核潛艇,承載着俄羅斯海軍的全部野心:

配備16枚射程9000公里的“布拉瓦”導彈,每枚可攜帶10枚核彈頭;

靜音性能突破性提升,能在北極冰蓋下潛伏半年;

更計劃搭載速度達9馬赫的“鋯石”高超音速導彈。

普京在艇前宣佈:“此類潛艇是海上戰略核力量的核心,將在未來數十年確保我國安全。”

俄羅斯的核潛艇建造正以驚人速度推進。過去六年已列裝5艘“北風之神-A”和4艘“亞森-M”級核潛艇,相當於年均服役1.5艘。

配合部署在堪察加半島的“波塞冬”核動力無人潛航器——這種能攜帶200萬噸當量核彈頭、航程1萬公里的終極武器,俄羅斯正在北極冰層下構建“三位一體”核打擊體系。

美國智庫蘭德公司不得不承認:“俄羅斯用不到航母1/3的成本,實現了同等戰略威懾效果。”

航母墳場:面子輸給現實

摩爾曼斯克港內,“庫茲涅佐夫”號的雷達正被工人拆卸。這艘服役34年的老艦結局淒涼:

耗費1100億盧布維修,卻遭遇浮船塢沉沒,砸穿甲板、焊接火災致多人死傷等事故。

更諷刺的是,2018年事故後中國大連造船廠曾提議合作——中方提供浮船塢技術,俄方以核潛艇消聲瓦技術作交換。但俄國防部以“地緣風險”拒絕,堅持使用本土劣質鋼材,導致北極圈內船體腐蝕速度提升三倍。

深層次危機在維修中暴露無遺:

俄安全局調查發現,1100億盧布維修款中約660億被貪腐;

烏克蘭尼古拉耶夫造船廠歸屬烏方後,俄境內無企業能生產同規格推進軸;

80%艦載機飛行員,因長期無訓練平臺退伍。

水下霸權能否替代海權?

俄羅斯海軍戰略正經歷百年未有之變局。《2050海軍戰略》勾勒出激進藍圖:

北極控制:以36艘破冰船(美國僅2艘)控制北方航道,部署S-500防空系統和“棱堡”導彈

全球存在:在印度洋、加勒比海建立永久基地,實現“三大洋同時行動”

無人革命:列裝“海鷹-10”水下無人機與“波塞冬”核動力潛航器,改寫海戰規則

然而水面艦隊的衰敗觸目驚心:

現役艦艇中服役超30年的佔比高達61%,黑海艦隊損失超25艘護衛艦。

俄海軍採購預算,在2025年上半年同比下降8.7%,新艦建造計劃推遲至少18個月。

西部軍區甚至開始徵用民用船隻充軍,暴露了裝備短缺的絕境。

航母時代終結?歷史拐點的真相

當俄羅斯選擇“以潛制艦”戰略時,一個根本問題浮現:航母會如戰列艦般退出歷史舞臺嗎?

現實是殘酷的二律背反:

技術層面:電磁彈射、無人機羣、激光防禦等革新,使現代航母戰鬥力倍增,中國“福建艦”已安裝電磁彈射系統;

地緣層面:在俄羅斯被迫放棄黑海制空權時,美國11艘核動力航母仍掌控全球要道。

俄羅斯的選擇本質上是國力衰退的妥協。普京在海軍發展會議上坦言:“錢要花在刀刃上”。

國防預算佔GDP比例已達6.7%的俄羅斯,不得不將35%海軍預算投入核潛艇,其餘資金,則被俄烏衝突每日2000萬美元的消耗吞噬。當俄財政部將航母維修預算轉爲生產600輛T-90坦克時,這些坦克在烏克蘭戰場平均存活僅72小時——這種資源錯位凸顯了俄羅斯的戰略困境。

冰海下的博弈

聖彼得堡遇襲事件,印證了取消閱兵的深謀遠慮:

7月27日當天,多架無人機與無人艇突襲港口,機場被迫關閉。若按原計劃舉行閱兵,普京與數十艘艦艇聚集的場面,將成爲絕佳靶標。

俄羅斯轉而用實戰展示力量:白海軍演中,“格里戈洛維奇海軍上將”號護衛艦,成功攔截無人機,普京同時宣佈5個海軍陸戰旅擴編爲師。

俄羅斯的豪賭已押上國運。他們以“石油換軍艦”模式支撐造艦基金——每出口1噸原油就有3美元投入。但技術斷層難以彌補:蘇聯時期31個海外基地只剩零星存在,艦用燃氣輪機等關鍵技術,仍受制於西方制裁。當普京宣稱“突破零部件100%國產化”時,現實是“北風之神-A”級潛艇的精密聲吶系統,仍依賴進口芯片。

航母或許不會全面退出歷史舞臺,但對資源有限的俄羅斯而言,發展核潛艇與其說是戰略選擇,不如說是生存之道——畢竟冰層下的核威懾,仍是這個雙頭鷹民族最鋒利的獠牙。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