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神箭”再出徵 技術賦能鑄“天梯”

由 圖片中國 發佈於 圖片

'25-04-25

2025-04-25 08:06

來源:中國網

鏈接已複製

字體:小大

4月24日,搭載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二十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中國網 鄭亮 攝影

中國網訊 4月24日,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戈壁灘上,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所屬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火箭院”)抓總研製的長征二號F遙二十火箭託舉神舟飛船直刺蒼穹,順利完成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新一次任務。此次發射任務中,長二F火箭有32項技術改進——從數據傳輸到飛行監測,從工藝改進到可靠性提升,每一項升級都爲航天員和空間站任務提供更可靠的技術保障。

告別“黑匣子”,地面實時掌控火箭狀態

當火箭劃破天際時,一組特殊的“眼睛”正凝視着箭體——8臺高清攝像機首次實現全箭視角覆蓋。從二級發動機噴口躍動的橘紅色焰流到神舟飛船的平穩分離,這些清晰的畫面正實時呈現在測發大廳的屏幕上。

此次任務中,長二F火箭首次搭載全國產化高清攝像頭,圖像覆蓋範圍從3個關鍵區域擴展至8個,包括箭體外表面、二級發動機尾艙和神舟飛船等部位。高清畫面讓地面指揮中心“看得更清”。

“就像給火箭裝上了全景行車記錄儀。”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陳牧野形容,這些高清影像數據爲地面人員提供了更多視角、更加全面的實時畫面,使其能夠更清晰地觀察火箭飛行狀態,並精準判斷火箭關鍵分離動作。

陳牧野介紹,本次任務火箭遙測數據傳輸速率從2Mbps(兆比特/秒)提升至5Mbps(兆比特/秒),這一改變讓沿用24年的回收式存儲器退出歷史舞臺。

以往,火箭正常飛行過程中的部分關鍵數據需存儲於“黑匣子”中,待返回艙落地後回收分析。如今,在5Mbps的傳輸速率下,每秒可傳輸約100頁A4紙的掃描文檔,全面提升了關鍵數據的可靠傳輸能力,實現了飛行數據全程實時測量與下傳。改進後不僅避免了存儲器回收可能帶來的數據丟失風險,還能在任務過程中同步開展數據分析。

與此同時,火箭通過增加環境參數的測點,開展分離環境適應性、環境抗干擾等飛行環境精細化測量,採集飛行中的壓力、振動等數據。“每次提升,都在重新定義安全邊界。”陳牧野表示,這些改變不僅護航本次任務,更將爲未來的發射任務的環境適應性研究積累寶貴數據。

跨越1000公里的協同,從“人跑腿”到“數據跑腿”

本次任務中,全新啓用的“發射場諸元設計系統”成爲另一個技術亮點。該系統將火箭發射所需的彈道計算、參數裝訂等核心環節整合爲數字化平臺,通過軟件實現數據在線生成和傳遞。相比以往依賴人工傳遞光盤、紙質文件的操作模式,新系統能顯著提升發射場數據處理效率。

陳牧野介紹,該系統在長二F火箭本次任務開始試用,爲我國高密度航天發射提供技術保障。系統由一院一部開發的數字化平臺——“天元”軟件開發平臺爲基座,通過九大功能模塊的協同運作,將傳統發射流程中的紙質文件流轉轉化爲實時線上交互,標誌着我國運載火箭靶場諸元設計正式邁入“數字時代”。

“過去,一次火箭發射需要傳遞上百項諸元參數,各個傳遞過程和比對過程需要通過人工完成,在分秒必爭的射前流程中比較浪費時間。“現在動動手指,數據就能穿透1000公里。”航天科技集團一院常武權指着電子簽章界面笑道,如今“發射場諸元設計系統”打通了網絡傳輸鏈路,所有數據互聯互通,增加前後方諸元設計保障,同時消除了繁瑣的人工傳遞環節,避免人爲操作失誤,提高發射場諸元傳遞效率和質量控制水平。

這套系統的“智慧內核”,藏在幾個精密咬合的模塊中,包括加註計算、常規利用、風修正、故檢諸元等模塊。例如風修正模塊可以實時接入發射場氣象數據,大幅提升高空風補償設計效率,讓火箭在戈壁灘的狂風中依然“穩如磐石”。

作爲我國唯一一型載人運載火箭,長二F火箭始終是航天員進入太空的“飛天座駕”。此次任務中的技術突破,不僅延續了該型號100%發射成功的輝煌紀錄,其可靠性評估值更提升至0.9905,創下歷史新高。隨着火箭尾焰漸漸融入藍天,地面指揮大廳響起掌聲。這些看不見的技術迭代,正在爲中國探索更遙遠的宇宙空間鋪就更堅實的道路。

(文:鄧雨楠)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