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太空班列”發車 神舟二十一號奔赴太空

由 圖片中國 發佈於 圖片

'25-11-01

2025-11-01 02:11

來源:中國網

鏈接已複製

字體:小大

北京時間10月31日23時44分,長征二號F遙二十一運載火箭搭載着神舟二十一號載人飛船奔赴太空。

此次任務是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實施常態化實施乘組輪換和貨運補給任務以來的第6次載人發射任務,可以稱得上是中國空間站的“太空班列”。

按計劃,神舟二十一號載人飛船入軌後,將採用自主快速交會對接模式,約3.5小時後對接於天和核心艙前向端口,形成三船三艙組合體。

神舟二十一號飛行乘組出征

神舟二十一號飛行乘組由張陸、武飛、張洪章組成,張陸擔任指令長。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工程綜合計劃局局長張靜波介紹,此次在軌飛行任務主要目的是與神舟二十號乘組完成在軌輪換,在空間站駐留約6個月,開展空間科學與應用工作,實施航天員出艙活動及貨物進出艙,進行空間碎片防護裝置安裝、艙外載荷和艙外設施設備安裝與回收等任務,開展科普教育和公益活動,以及空間搭載試驗,持續發揮空間站綜合應用效益。

首次!小鼠開啓太空之旅

張靜波在介紹任務期間的科學項目時說,將首次在軌實施國內齧齒類哺乳動物空間科學實驗。

這意味着,繼渦蟲、秀麗隱杆線蟲、果蠅、斑馬魚之後,中國空間站再次迎來新的物種——小鼠。

備選小鼠(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中心)

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中心專家黃昆告訴記者,小鼠是生命科學研究的重要哺乳類模式動物,具備與人類基因同源性高、體型小、繁殖週期短,易於基因編輯的優勢,是開展生命體空間生理、病理及生長髮育和繁衍研究的理想對象。對人類未來開展長期太空生存和繁衍,惠及地球人類健康,意義重大。

黃昆介紹說,該項目由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負責。

在軌期間,將通過多維度的視頻圖像監測小鼠的空間行爲。研究失重、密閉等空間條件下,小鼠行爲模式受到的影響。從而掌握空間小型哺乳動物飼養和監測的關鍵核心技術,並初步探索小鼠在空間環境下的應激響應和適應性變化規律。

項目將上行4只近交系小鼠,其中2只雄性,2只雌性。在軌試驗5至7天,隨着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船返回後,開展進一步的科學研究。

第二位載荷專家太空出差 在太空中捕捉人類智慧的閃光

按計劃,神舟二十一號航天員乘組在軌期間將新開展27項科學與應用項目,主要針對空間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航天醫學、空間材料科學、微重力流體物理與燃燒、航天新技術等多個領域的關鍵科學問題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其中,面向空間應用的鋰離子電池電化學光學原位研究將由載荷專家張洪章在軌實施。

對於在軌進行鋰電池研究的意義,黃昆表示,鋰電池因其自身重量輕且壽命長,成爲完成各類太空任務的重要供電來源。研究鋰電池在太空環境下的性能演化規律,能夠爲後續太空任務中鋰電池研製和高可靠應用性提供重要的理論支撐。

據介紹,該項目由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和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研製。

航天員張洪章

張洪章入選第三批航天員之前是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他是繼桂海潮之後,第二位執行在軌駐留任務的載荷專家。

作爲一名載荷專家,張洪章主要承擔空間站科學與技術應用研究任務,涉及航天醫學、空間生命科學、空間材料科學、空間微重力物理、空間新技術與應用等領域,具體包括實驗操作,實驗觀測,數據採集、整理與分析等任務。

黃昆說,載荷專家將充分發揮其專業優勢和科學敏感性,通過科學的判斷精細調節光學實驗設備。開展在微重力環境下的鋰離子電池原位光學觀測實驗,獲取微重力環境下鋰資金生產的全流程影像實踐,實施現場學決策和快速響應的空間實驗模式。

張洪章說,“將自己設計的實驗帶到空間站,是每一位載荷專家的夙願”。他期待着在太空環境下開展研究,並取得滿意的成果。

黃昆表示,科學研究的最大推動力始終源於人類智慧的閃光,載荷專家的主觀能動性是本項目獲取新現象、新發現和新成果的決定性因素。

出艙航天員將身穿新上行的航天服

神舟二十一號飛行乘組3名航天員張陸、武飛、張洪章分別爲航天駕駛員、飛行工程師和載荷專家,涵蓋了我國現役3種航天員類型。

“他們將利用各自的特長和專業素養開展相應的在軌實(試)驗研究”,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專家劉偉波告訴記者。

劉偉波表示,自空間站常態化運營以來,空間科學研究的實(試)驗項目大幅增多、數量增大,涉及生命科學與人體研究、微重力物理科學、空間天文學與地球科學,空間新技術應用四大領域。影響範圍廣,實施難度大。

航天員武飛

以武飛爲例,他入選前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空間技術研究院工程師。作爲航天飛行工程師,武飛的主要職責聚焦於空間站組合體的平臺照料與站務管理,以及設備的維護、維修與升級。

神舟二十一號飛行乘組中,張陸執行過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行任務,武飛和張洪章是我國第三批航天員,是首次執行飛行任務。

劉偉波介紹說,飛行乘組在積極做好思想準備、身體素質訓練和心理訓練等的基礎上,完成了空間站技術訓練和出艙活動性訓練、空間實(試)驗訓練等專業訓練任務,實施了正常飛行程序和應急及故障飛行程序訓練。他們還參與了“人船箭地”聯合演練等大型訓練,從思想、身體和心理、技能上爲執行本次飛行任務做好充分準備。

在軌駐留期間,神舟二十一號飛行乘組將實施出艙活動。

劉偉波告訴記者,“航天員出艙活動中,將使用天舟九號貨運飛船上行的艙外航天服。”

據張靜波介紹,隨天舟九號貨運飛船上行的2套艙外服與之前的艙外服相比,在確保安全可靠前提下,在熱舒適性、人機操作界面、操作安全性等方面進行了優化改進,航天員穿着更爲舒適便捷。

在軌延壽使用超過20次的艙外服將不再執行出艙任務,但將對其關鍵材料、特徵參數開展詳細測試研究。後續,將擇機隨新研飛行器下行返回地球。

據劉偉波介紹,人工智能工具、混合現實訓練系統等已經開始爲航天員提供服務,未來還將有更多設備上行,提升航天員的在軌生活水平。

按照計劃,神舟二十一號航天員乘組在軌駐留期間,將迎來天舟十號貨運飛船和神舟二十二號載人飛船的來訪。

中國空間站進入應用與發展階段實施常態化實施乘組輪換和貨運補給任務以來,從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行任務到神舟二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未來再到神舟二十二號和天舟十號,每一次按部就班的平穩推進,每一回看似輕而易舉的成功背後,都凝聚着航天人無數次的探索與突破。當創新成爲日常,中國正加速奔向航天強國。

(中國網 楊佳 攝影報道)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