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法國政府發佈的官方安全戰略文件《國家戰略評估》報告說,到 2030 年,歐洲會和俄羅斯或爆發“大戰”。報告警告:“到2030年,歐洲發生高強度戰爭的風險極高,法國及其盟友將成爲目標。”文件中提及“俄羅斯威脅”“俄羅斯侵略”等術語超過50次。這話一出,俄羅斯方面很不認同,俄羅斯的軍事專家米哈伊洛夫直接說,這是馬克龍爲了錢和影響力編出來的。

米哈伊洛夫是俄羅斯軍事政治分析局的主任,他在接受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採訪時反問,說歐洲要和俄羅斯開戰,那具體是和誰打?是和整個北約,還是單和法國打?在他看來,這兩種情況都站不住腳。俄羅斯不會主動對北約開戰,那樣很可能引發核戰爭,誰也承擔不起這個後果。而且現在法國還是俄羅斯天然氣在歐洲的主要買家,雙方有實實在在的利益聯繫。
那法國爲什麼要這麼說?米哈伊洛夫看得很透,他說這就是故意編出來的藉口,目的就是讓法國擴大軍事預算顯得合情合理。馬克龍其實是在爲法國的國防工業說話,軍費翻番對那些造武器的公司有好處,對馬克龍自己也沒壞處,甚至有人在裏面拿回扣。

除了錢,還有權力的心思。米哈伊洛夫覺得,馬克龍想當歐洲最有話語權的人,能直接插手北約那幾十億美元的資金流動。現在美國人從北約預算裏拿的最多,馬克龍至少想當個老二,不光花自己國家的錢,還能花北約的錢。
還有個時間點很關鍵,馬克龍的任期 2027 年就結束了,他明顯在盯着更重要的位置,比如北約祕書長,或者歐盟裏新的高層職位,這樣才能保住自己的政治影響力。
對此,有人覺得俄羅斯專家說的有道理,國家要漲軍費總得找個理由,拿俄羅斯當靶子很常見;也有人覺得歐洲和俄羅斯之間確實有不少矛盾,法國的擔心未必完全是空穴來風;還有人感嘆,不管真打還是假打,這種緊張氣氛最後苦的都是普通老百姓。
有分析指出,這種預測未來衝突的報告,很多時候不只是軍事判斷,更帶着政治目的。大國之間互相提防很正常,但故意放大威脅來謀取利益,只會讓地區局勢更緊張。普通民衆最不想看到的就是戰爭,不管是爲了錢還是權力,拿戰爭當籌碼都不是什麼光彩的事。
說到底,法國這份報告到底準不準沒人知道,但它背後藏着的那些利益算計,已經清清楚楚地擺在了檯面上。馬克龍心裏打的算盤,恐怕不只是保衛歐洲那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