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之狼與和珅的賬本:貪婪的配方,千年未變

由 月影說職場 發佈於 職場

'25-07-30

1987年10月19日,紐約證券交易所。
"黑色星期一"的恐慌中,喬丹·貝爾福特正瘋狂拋售垃圾股。
與此同時,故宮庫房裏塵封的賬本顯示:
200年前的嘉慶四年,和珅被抄家時,家產相當於清政府15年財政收入。

這兩個相隔兩個世紀的貪婪故事,
用的是同一本劇本。

1.慾望的種子都在春天發芽

乾隆四十五年,和珅接任崇文門稅務監督。
他發明"議罪銀"制度——官員交錢就能免罪。
這個天才的腐敗設計,像極了2008年雷曼兄弟的"次級貸款證券化"。

現代鏡像:

  • 某P2P平臺用"創新金融"包裝資金池
  • 某房企用"預售制"玩十個鍋五個蓋的遊戲
  • 所有龐氏騙局的始祖,都寫在《大清會典》裏

行爲經濟學家羅斯林指出:
人類對財富的認知偏差,就像被編程的代碼。只要觸發"損失厭惡"和"超額回報"兩個參數,貪婪程序就會自動運行。

2.狂歡的宴席總有相同菜單

和珅府上的夜宴,必有三道菜:
"黃金肘子"(賄賂金錠藏於其中)
"白玉湯"(房產地契浮在湯麪)
"青雲糕"(升官文書做成點心)

2017年,某區塊鏈大佬的私人派對流出菜單:
"去中心化生蠔"(暗指洗錢路徑)
"智能合約牛排"(代指對賭協議)
"共識機制甜點"(隱喻聯合坐莊)

《烏合之衆》的當代驗證:
當羣體陷入貪婪敘事時,
乾隆朝的鹽商和現代幣圈韭菜,
會說出同樣的臺詞:"這次不一樣"。

3.崩塌的瞬間都像慢動作回放

嘉慶四年正月十三,和珅在獄中寫下絕命詩:
"月色明如許,嗟餘困不伸"
300年後,麥道夫在法庭陳述:
"我知道這一切終將結束"

金融史驚人的復刻:

  • 和珅倒臺前三個月還在增持當鋪
  • 雷曼破產前一週仍在收購地產
  • 所有崩潰前夕,都有人在加倉

神經科學研究顯示:
貪婪會抑制大腦前額葉的預警功能,
就像醉酒的人總說"我沒醉",
泡沫中的賭徒永遠覺得"還能漲"。

4.懺悔的臺詞都是同一編劇

和珅臨終前說:"百年原是夢,廿載枉勞神"
安然CEO傑弗裏·斯基林被判刑時說:
"我以爲是創新,其實是欺騙"

戲劇性的是:
這些懺悔從不會在盛宴開始時出現,
就像冰箱燈,
只有門關上時才亮。

合上歷史書的啓示

對比《清史稿》和《華爾街日報》時,
我發現所有經濟危機的報道,
都可以直接替換成"鹽引崩盤"、"錢莊擠兌"這類清代詞彙。

羅斯林在《事實》中揭示的真相:
人類情緒是思維方式的投射,
而貪婪,
是最頑固的思維病毒。

點個贊吧,願我們記住:
太陽底下無新事,
歷史雖然不重複細節,
但永遠在重複人性的配方。#打工人逆襲#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