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之名》大結局熱度斷層,張譯離觀衆“審美疲勞”還有多遠?

由 搜狐娛樂 發佈於 娛樂

'25-07-11

搜狐娛樂專稿(李小狼/文)張譯領銜主演的《以法之名》已超點收官。

儘管大結局口碑下滑、“爛尾”上熱搜,但從市場角度看,這無疑是一部成功的劇集——平臺熱度破萬,雲合正片市佔率最高達34.1%,收視峯值超2.5%。

這是一場張譯參與其中的成功,卻很難看做是張譯的成功。在劇集豆瓣短評區,獲贊最多的一條評論寫道:“譯哥,我真的審美疲勞了,接點別的角色吧”。

雖然觀衆對張譯角色、演技同質化的討論,遠未達到此時此刻對雷佳音那般集中,但反覆出現的“審美疲勞”是微妙又清晰的預警。

01 變化

兩年前的春節,《狂飆》大爆,但“受益”最多的,不是一番男主張譯。

這與張譯主動缺席宣傳有關,也與角色有關。張譯飾演的安欣是純粹的理想主義者,幾乎沒有人格缺陷、世俗慾望和精神弱點。

儘管張譯用心地給安欣設計了口音,還用很多表演細節賦予角色生活質感,但後天努力難彌補先天不足。正如導演徐紀周在採訪中所說:“作爲故事核心主人公,代表的是正面形象,必須得塑造一個道德上沒有瑕疵的、完美無瑕的人。”

安欣很好,但也離觀衆很遠。這類角色得到的共情註定不如底層出身的高啓強。

而安欣,幾乎是張譯近年銀幕形象的集大成——體制內的公職人員,純粹的理想主義者,執拗的好人。

張譯早就知道,“好人的創作空間非常狹窄。”

《以法之名》裏的洪亮,對張譯而言,是一次變化。儘管也是公職人員,但洪亮有一種普通人的真實

他任職的十一部負責偵辦司法工作人員的職務犯罪,容易得罪同事,喫力不討好。所以故事開篇,洪亮就打算辭職去北京。

他娶了上司的女兒,稱妻子爲“領導”,爲女兒入學給學校主任送特產,在北京租房子時會考慮一居室還是兩居室……頗有窩囊上門女婿之感。即便進入調查萬海案的指導小組,洪亮的表現也不算積極,蔣欣飾演的鄭雅萍更像主導者。

另一方面,洪亮一直被親情與正義撕扯。他是司法的維護者,同時也是悲劇的締造者。

或許可以說,安欣缺失的複雜性在洪亮身上補全了

但對於張譯來說,洪亮微小的變化遠遠不夠。

首先,洪亮並非傳統意義上“討喜”的角色,他的性格缺陷讓部分觀衆難以共情

同時,在大結局中,秦鋒爲保護洪亮犧牲,這一劇情被評價爲“秦鋒強行犧牲、洪亮主角光環”。雖說更大的問題在編劇,但這種情節設計也會影響觀衆對角色的評價。

另一方面,張譯表演風格與角色類型的重複,確實也削弱了觀衆好感。

洪亮雖具人性深度,但未能跳出張譯的“公檢法宇宙”,也未能跳脫觀衆對他類型化表演的認知框架。在很多觀衆眼中,這只是張譯的又一個公檢法角色罷了。

02 “加戲”

張譯是愛“加戲”的演員。

早年採訪中,他說:“我喜歡跳出戲來客觀看待角色,這是我獨有的一套方法論。加戲就跟有時候會改臺詞似的,你必須按照你自己的語氣和心境做一些調整,否則你就會演得不自然。”

張譯的“加戲”,指向的是細節。他是偏方法派的演員,會給角色設計豐富、自然、符合人物性格的表演細節。

《萬里歸途》中,張譯飾演的宗大偉給妻子打電話時,圍了阿拉伯頭巾。這個頭巾是張譯現場提出來的想法,因爲宗大偉臉上受了傷,他想遮住傷,不想讓妻子擔心。

張譯還提出要用塑料袋封着頭巾,因爲不能是提前準備好的,而是“一看就是別人送過來的那種”。

《滿江紅》中,何立隨手拿着的扇子也是張譯的設計——“扇子的功能性很足,一打開扇子,把嘴擋住,別人就知道他要說悄悄話,(扇子)合起來的時候就是個指揮棒,也是可以打人的東西”。

《狂飆》中,安欣後期的白髮是張譯的想法;《第二十條》中,和主角夫妻飯桌對峙時,他給張主任設計一個“溜手機”的動作。

《繡春刀:修羅戰場》中,陸文昭把魏忠賢賜他的魚喫乾淨,同樣是張譯的設計。導演路陽評價:“他提供了一個把魚喫掉的細節,作爲一個承上啓下的東西,還是挺好的。”

張譯不光給自己“加戲”,還愛給同組演員“加戲”。

《九部的檢察官》中,王真兒需要表演等人時不耐煩的狀態,張譯建議她拿着雞毛撣子,一邊擦車一邊等,“臺詞在這些動作當中去實現,你的不耐煩可能就多了幾個層次”。

《以法之名》中,原劇本是洪亮看到喬振興的真實死亡現場後,有一場極致表演,但張譯提出,這場嚎啕大哭的戲應該由喬振興的弟弟來演。

張譯甚至會去一遍遍地和羣演對臺詞。《狙擊手》片場,他要求羣演喊“到”的聲音要往上揚,時間也要更長;《金剛川》片場,他會耐心糾正羣演的持槍姿勢。

和張譯合作過《以法之名》的李光潔在採訪中說:“他(張譯)對於每一場戲,每一句臺詞,每一個細節,都非常地專注……他會用生活中我們非常常見的茶杯等等,所有東西他都可能運用到他的表演當中,去輔助他完成人物。”

《雞毛飛上天》的導演餘丁也曾說:“每一場戲他都要事先做功課,哪怕是一個小小的細節,一副眼鏡、一雙手套、一個擔子、外衣的袖套,他都有所設計。”

沒人會否認張譯是好演員。但當這樣一位愛鑽研、愛琢磨、有想法的方法派演員走到行業頭部時,問題就愈發明顯——這種精心設計的、極致的表演細節遇上重複性過高或不夠討喜的角色,反而會變成累贅,會成爲觀衆眼中的“小動作太多”。

在知乎,一個被瀏覽過1090萬的問題是:“都在贊張譯的表演,爲啥我覺得他演的很假呢?”評論區,不少觀衆達成共識——張譯專業、認真、努力、拼勁全力,但有時能看出來,他是演的。

03 頭部之困

成爲行業頭部演員前,張譯其實出演過很多類型各異的角色。

《搜索》中,他是腹黑、聰明、城府深的老闆心腹;《親愛的》中,他是文化程度不高的失親暴發戶;《山河故人》中,他是沒文化的煤老闆;《老炮兒》中,他是欺軟怕硬、被扇了一巴掌的城管隊長。

《我不是潘金蓮》中,他是溜鬚拍馬的賈聰明;《繡春刀2》中,他飾演的陸文昭,表面圓滑諂媚,實則有理想有抱負,最終成爲朝堂鬥爭的犧牲品。

以上這些角色都是配角、小角色,但張譯演繹得很好。那時候,沒有觀衆會評價他“演什麼都一樣”。

改變或許從《紅海行動》開始。在這部撤僑電影中,張譯飾演蛟龍突擊隊隊長楊銳,一位冷靜、聰明、有能力的海軍。

後來,《紅海行動》拿下36.5億票房,成爲2018年的票房冠軍。張譯也逐漸成爲行業頭部演員,出現在各種主旋律影視劇中,演軍人、特工、警察、檢察官……

這些角色大多是英雄或鬥士,揹負着沉重的責任,張譯的表演也逐漸模式化、流程化。他們在各自的故事裏或許有差異,卻共享一種由壓抑、隱忍、執着混合而成的“張譯式”氣質。

這更像是市場對一個成功模板的慣性依賴,或許也是頭部演員難以逃脫的宿命——當你的某一類角色過於成功時,找到你的角色大多來自同一個賽道。

《隱祕的角落》後,秦昊快成懸疑劇專業戶了。於和偉的精英氣質讓他演了不少的老闆和領導——《堅如磐石》《第二十條》《刺殺小說家》《理想之城》《城中之城》《逆行人生》《一出好戲》……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