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報·豫視頻記者 祁驛
“五一”剛過,兩份排行榜讓鄭州車友羣炸開了鍋。中國汽車質量網發佈的2025年一季度榜單顯示,小米首款電動汽車SU7以239分“榮登”殿軍(榜上最後一名),而廣汽昊鉑GT、嵐圖追光等國產車衝進前三;“車質網”發佈了《2025年Q1熱銷新能源車質量排行》,小米SU7的故障率在50款熱門新能源汽車中僅高於五菱繽果PLUS,位列第二。

兩個榜單打架,該信誰的?
“我剛提車三個月,續航紮實、智能駕駛也好用,咋就成‘質量最差’了?” 鄭州車主李女士盯着手機榜單直犯嘀咕。她翻出小米SU7去年C-NCAP碰撞測試報告——五星安全評級,綜合得分率93.5%,行人保護和主動安全都是“優秀”,“難不成撞得好不算質量好?”

社交平臺上,#小米SU7質量倒數第一#話題迅速衝上熱搜,中國汽車質量網的評論區更是炸了鍋,衆多“米粉”紛紛對其榜單提出質疑,有網友翻出榜單細則,發現小米7條投訴裏竟包含“誤把油門當剎車索賠”“提車晚要求賠償”等“非質量問題”;也有人吐槽榜單樣本量太小,“中國汽車質量網三個月才收到6500條投訴,還沒車質網零頭多,這結果能信?”

榜單發佈後,傳統車企和新勢力打起了 “口水仗”。
“造車是技術活,不是互聯網思維能玩轉的。” 某合資品牌高管在朋友圈暗戳戳表態,稱“汽車質量要看底盤調校、三電穩定性,這些都需要十年磨一劍”。數據顯示,前三甲的廣汽昊鉑GT、嵐圖追光,均背靠廣汽、東風等傳統車企,底盤團隊平均有15年以上燃油車調校經驗。

新勢力則忙着“自證清白”。零跑汽車在直播中曬出C01的電池針刺測試視頻:“我們的用戶投訴量比某些傳統品牌還低。” 小鵬汽車主播則強調:“智能電動車的質量該包括軟件OTA能力,我們每月更新車機系統,這算不算‘質量加分項’?”
廣汽集團負責人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燈塔工廠的全零件監控體系和40年造車經驗,是昊鉑GT登頂的核心。新能源汽車不僅是技術的競爭,更是供應鏈管理和工藝沉澱的較量。” 東風汽車研究院負責人則強調:“追光的車身剛性設計源自軍用技術轉化,這是新勢力難以短期複製的。”
信榜單還是信車主的口碑?
面對“冰火兩重天”的評價,消費者犯了難。在某新能源品牌門店內,記者遇到正在對比車型的陳先生:“我爸讓我買嵐圖,說傳統車企靠譜;但我同學買了小米SU7,天天在羣裏曬續航截圖,零下10℃還能跑400公里,比榜單裏的‘優等生’還紮實。”
資深汽車分析師孫先生指出,目前行業缺乏統一的新能源汽車質量評估標準,不同平臺評分差異大:“中國汽車質量網側重投訴數量,車質網更關注故障嚴重性,中汽中心則看測試數據。建議消費者多維度參考,比如去車主論壇看‘真實故障貼’,比看單一榜單更靠譜。”

就在漫天爭議的同時,有博主爆料稱,小米第二款車YU7已經開始陸續到店,距離它發佈不遠了。
“汽車不是手機,用戶容忍度沒那麼高。” 鄭州某汽車經銷商總經理分析,“小米靠性價比和粉絲效應打開市場,但汽車消費更依賴口碑積累。”
截至發稿,小米汽車尚未對榜單作出正式回應,有車主評論:“比起榜單排名,我們更在乎車企肯不肯解決問題。只要車好用、售後好,分數低點也能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