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求訪華後,特朗普提出2個要求,美媒發出預警,中方接受國書

由 王濤峯 發佈於 熱點

'25-05-19

發出訪華請求後,特朗普給自己人提出了2個要求,另一邊,美媒已發出預警,而中方正接受新美國駐華大使遞交國書。那麼,特朗普爲何會急於訪華?他的“2個要求”又傳遞出哪些信息?

結束對中東三國訪問的特朗普,帶着“數千億美元協議”的高調宣傳返回美國。然而,這份表面風光難掩實際困境。5月16日,特朗普在福克斯新聞採訪中宣稱“願意訪華”,並強調中美關係“至關重要”。

從邏輯來看,若一切進展順利,他完全沒必要立刻轉向中國;但恰恰是因爲事情沒有他想得那麼順利,他才希望儘快在中國問題上取得突破。畢竟,雖然特朗普的中東之行以沙特、卡塔爾、阿聯酋三國總計超8000億美元的“投資承諾”爲賣點,但實際內容多爲框架性協議。

例如,沙特6000億美元承諾中僅有1420億美元爲軍購訂單,其餘多爲長期意向;卡塔爾2430億美元協議中的210架波音客機訂單遠超實際需求,被質疑爲“空頭支票”。儘管特朗普聲稱“將中東從中國陣營拉回美國”,但現實數據顯示,中國仍是海灣國家最大貿易伙伴:

沙特40%的石油出口流向中國,卡塔爾與中石化簽署了27年液化天然氣供應協議,阿聯酋與中國合作建設全球最大太陽能電站,這些合作表明,中東國家在能源與科技領域堅持“兩邊下注”,並未如特朗普所言“倒向美國”。

至於特朗普急於訪華,也源於三重現實壓力:其一是債務危機加劇。美國聯邦債務規模突破36萬億美元,10年期美債收益率突破4.5%,中國連續減持美債,若持續拋售將威脅美元信用體系;

其二是稀土供應鏈危機。中國對中重稀土的出口管制導致美國軍工產業鏈受阻,F-47戰機項目瀕臨流產,而美國短期內無法建立替代供應鏈。

其三則是中期選舉壓力。2026年國會選舉臨近,特朗普需通過經濟政績轉移國內通脹與就業矛盾,而關稅戰已導致美國消費者價格指數同比上漲6.2%,民生怨聲載道。

不得不提的是,這次隨着特朗普訪華意願一起的,還有他對國內的2個要求,內容直指美國商業和貨幣政策,聽上去像是在對內喊話,但實際上是在給中國釋放信號。

第一個要求,特朗普直接點名沃爾瑪,要求這家美國最大的零售商不得將因爲關稅而上漲的成本轉嫁到消費者身上。他指出,沃爾瑪和中國之間應該消化掉這些成本,而不是傷害普通消費者,他還警告說,“我會盯着的,顧客也會盯着你們看。”

第二個要求,是對美聯儲的直接施壓。他再度點名美聯儲主席鮑威爾,稱其“動作太慢”,並要求儘快降息。此前,鮑威爾已經明確表態,現在不是降息的合適時機,而且預測美國經濟可能會面臨更深層次的衰退。

分析來看,這兩項要求標誌着特朗普策略的轉變:從“對華極限施壓”轉向“內部挖潛”。簡單來說,特朗普終於意識到,中國不會屈服於威脅。於是,他現在只能逼迫國內利益集團爲政策買單。

美國《華盛頓郵報》已經對特朗普的執政風格發出預警,其報道指出,特朗普的“交易外交”雖短期提振支持率,但長期損害美國信譽。比如,中東國家拒絕加入“對華技術脫鉤”,沙特引入華爲5G技術,阿聯酋與中企合建AI研發中心,表明美國技術封鎖反而加速“去美國化”。

與此同時,穆迪5月16日下調美國主權信用評級至Aa1,警告債務負擔將於2035年升至GDP的134%,進一步動搖全球對美元體系的信心。同一天,中國外交部已接受美國新任駐華大使龐德偉遞交的國書副本。

龐德偉在社交媒體表示將“推動美國利益”,中方明確回應:中美關係應基於“相互尊重、平等互惠”。這位76歲的大使雖與特朗普關係密切,並擁有40年商界經驗,但其對華立場偏鷹派,曾稱中國“威脅世界秩序”,因此能否務實溝通仍需觀察。

事實上,在對華問題上,特朗普其實還有一條路可以走——只要他敢於重新審視此前因芬太尼和貿易問題而追加的兩輪對華加稅政策,並選擇直接取消甚至降低對華整體關稅稅率,從現在的30%直接降到10%,很多問題可以迎刃而解。

只不過,特朗普自己也清楚,這條路目前走不通,因爲那意味着他承認了“對等關稅政策”的失敗,也可能引發其他國家“跟風”要求減免。正因如此,他才希望對中國進行一次訪問。一次有象徵意義的接觸,可以讓他在國際舞臺上展示“掌控局勢”的形象,也有助於他重新塑造“可以搞定中美關係”的領導人形象,但這場訪問能否達成,還要看中方的態度。

中方一直以來態度明確:談,可以,但必須是平等、互尊、互利的基礎上進行。不接受強壓,不接受零和遊戲,不接受拿中國當工具給特朗普個人加分。特朗普如果真想來中國,就得拿出誠意,而不是把訪問當成施壓和交易的工具。

總之,特朗普現在不再把所有問題歸咎於中國,而是開始向美國內部發難,無論是沃爾瑪還是美聯儲,都成爲他的“靶子”。這說明他已經看清:對華施壓失效,對內找出路,纔可能保住自己接下來的政治基本盤。

至於接下來這場中美之間的新互動,會不會讓緊繃的局勢出現緩和,還需要觀察。但可以肯定的是,中方早就看得很清楚,該堅持的原則,一點都不會退讓,特朗普能否走到北京,接下來就看他的誠意值不值這個機會。

Scroll to Top